林业社会化服务系统构建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肩负着美化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林改后,农户成为经营主体,农户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选好苗、种好树成为农户自己操心的事,农户从林业中获得的利益明显增加,对于一些“靠山吃山”的山区农村而言,林地生产资料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耕地。但是,农户作为经营主体,在林木的产前、产中、产后均遇到发展瓶颈,许多地区并未实现“均山、均权、均利”和“耕者有其山”的目标。因此,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林业社会化水平,以解决传统林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林业走出困境,需要人们进行探索和研究。1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林改后,农户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据统计,2005年我国林业总产值为1425.5亿元,2006年为1610.8亿元,2007年为1861.6亿元,增长指数分别为103.2、105.6、106.9。林改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使得林业总产值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林业社会化是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适应了现代社会对林业发展的要求,也解决了传统林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1.1林改后集体林经营面临的挑战分户经营与资本的挑战。林改后,资金问题成为制约林农发展林业的最主要因素,这也成为林业社会化服务着重解决的问题。2008年XX省林改后,38.82%林农认为资金是重要问题,许多林农极为关注的是能得到更多的优惠贷款。资金的缺乏也导致了林农所掌握的技术无法全部得到应用或制约了林农对技术的学习了解,使林农与市场脱节。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化的挑战。林改后,农户作为经营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临“小农户、大市场”的问题。然而,林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地域分散”等特点。林改后产权到户,林权分散,经营单位变小,这给资源培育、林木采伐、森林保护、林业技术指导带来不利第1页共5页影响,也增加了经营成本。在林农自主经营条件下,生产者信息不灵,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生产往往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易造成被动局面而蒙受损失。农户缺乏管理知识与发展现代林业的挑战。森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天赋之物”,造林后就靠自然生长,就是不造也可自然长出树来,林农基本上没有经营与管理的经验,所以要发展现代林业相对困难。1.2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传统模式下的林业,中央政府是林业政策的制定者,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在执行林业政策的过程中具有强制性和不可逆性,忽视了公众的民主参与。林业社会化要求中央政府在制定林业政策时,注意各相关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要求各级政府林业机构由管理部门变成服务部门,实现工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林改后,林权主体实现多元化,经营形式灵活多样。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林业管理的看法、方式应有所调整。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服务林农的需要。林改后,林农获得了宝贵的林地,成了林地的真正主人,成了林业的经营主体,过去那种林业生产由村集体、林业部门规划、组织、实施、验收的传统格局被打破,种什么,怎么种,种好以后怎么管,管好以后怎么砍,资金不够怎么办,砍了以后又怎么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成了家家户户林农必须面对的经营难题。破解这些问题,林农没有经验,也缺乏相应知识。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各种林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林农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需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林业管理部门运行效率的需要。林改后,各地积极建立林业服务体系,使林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内容相互联系起来。各部门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实行一条龙服务,规范了操作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此外,分散的林农也将各自面l临的问题汇集起来集中反映,由林业管理部门整理后统一解决,减少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也缩短时间了。1.3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结构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10个子系统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森林防火体系、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资源控制服务体系、种苗培育和供应服务体第2页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