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奖评比二等奖经验材料为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提升行政效能、打造服务政府,今年以来,市优化办找准切入点,按照“三双”活动方案的安排,选择涉及重大民生和重点项目的审批事项,着力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办事流程,公开服务承诺,健全监管机制,全面接受监督,让群众享受阳光、高效、优质的行政服务,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有效破解企业审批慢、群众办事难等问题,省纪委监察厅《纪检监察信息》对我市的做法给予专刊介绍。一、全面梳理,找准症结。优化流程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复杂性工作,投入工作量大,成效不易显现,部门阻力较大,为此,市优化办联合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编办等部门,抽调专业人员成立三个专题工作组,围绕群众和企业反映较多的审批难、审批慢、审批不透明等问题,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工作组在座谈了解、走访调研、回访办事群众的基础上,对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梳理汇总,确定了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等26个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关联度高的重点市直部门的审批服务工作流程,同时将户政信息修改、采伐证办理、城乡低保办理、新农合医疗费用报销等办件量大、群众关注的6个涉民事项进行审批流程优化。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的实施方案》,提出在现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实现办事环节减少30%以上、办事时限压缩30%以上的要求,确保优化后的审批服务事项“流程最优、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服务最佳”。二、精心安排,稳步推进。整合市级主管部门、县区优化办和职能部门等力量,制定方案,健全机制,形成工作推进合力。一是坚持试点先行。26个市直部门作为所在行业的试点先行自查自审,并组织召开服务和管理对象座谈会,广泛征求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优化意见建议,对审批流程进行精简和优化,形成审批服务流程初步优化方案。根据业务办理特点,将5个涉民事项审批流程优化交各县区进行试点,由每个县区承担一项,在查询法规依据、走访服务对象、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第1页共3页对审批流程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办事环节,并设计审批流程图,制定服务承诺。市优化办召开座谈会6次,逐项听取县区优化流程的建议,做好动态指导。二是开展联合会审。将标准化的理念引入到审批流程中,科学设计《政务服务事项信息表》和《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表》,将审批流程分为申请阶段、审核阶段、审批阶段、告知阶段,每个阶段明确办理环节,责任人、联系电话等,对审批事项的信息实行标准化采集。派出工作组,对26个市直部门的审批流程初步优化方案联合会审,逐环节、逐事项进行把关,共压缩办事时限400多个工作日、办事环节320个。市级主管部门对5个县区涉民事项审批流程优化试点成果进行修正完善的基础上,由市优化办联合市级业务主管部门进行会审,对6个项目审批服务事项的服务承诺进行重新修订,做好言之有物,细化量化,便于监督,利于操作,落款处将上级业务科室电话作为咨询电话、将市、县区优化办电话作为监督电话,通过办事群众监督,让承诺人员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据统计,6项业务全年共办理87.25万件,群众投诉率较同期下降52%。三是公开优化成果。制作网上专栏,统一将各单位优化成果、服务承诺进行公示,并在XX市政府门户网站、漯河党风廉政网、漯河名城网和14个涉及市直部门的网站上建立链接,方便群众查询和企业办事。为了便于群众监督,避免群众业务不熟而多跑冤枉路,由各市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标准、统一格式,将涉及民生的6项优化成果制作成版面,已在540多个办事大厅、办事窗口、乡镇政府机关等处悬挂,公开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三、跟踪督办,严格问责。一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将市、县区行政效能监察中心举报电话予以公开,方便群众监督投诉和业务咨询。审批流程优化改变了基层审批无据可依、无序办理、无人监督的盲区,版面公示后,得到办事群众的积极响应,方便了群众投诉,同时对办证人员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上班纪律问题、服务态度问题、审批效率问题等也第一时间反应到各级优化办和主管部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接听投诉电话75起,咨询电话210起,纠正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