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随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呈现出了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和农村政治民主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形势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镇党委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实现和维护好群众利益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治理机制创新,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高党组织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稳定和谐、深化村民民主自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实施背景**镇位于**县东南部,地处**、**、**三县(区)交界地带,属**县非水源保护区,是**经济发展后备战略空间。镇域面积109.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辖14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2个居委会,共有基层党组织25个,党员925人。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深入,农村治理中一些问题不断涌现。一是传统的垂直式管理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新时期,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农民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注前所未有,对事关切身利益的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经济权益更加重视;宗族派系势力、新兴社会组织、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等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使得农村综治维稳形势日趋复杂。传统的农村管理方式相对滞后且管理资源较为分散,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二是传统的管理理念仍停留在管控、维稳上,不能很好契合群众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对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公共服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传统的农村管理方式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经济轻民生的倾向,农民办事往往是“跑得远、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缺乏有效地民主参与渠道,村民参与第1页共7页村级事务程度不高。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社会流动和信息流通的加速,农民权利意识觉醒,要求村务公开、透明,参与村集体事务决策的呼声也渐高。虽然通过设置村务公开栏,能够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但由于监管缺位,部分村的村务公开栏更新不及时,甚至存在不公开、假公开等问题。另外,公开内容偏重结果,村民难以知晓村级议事决策的全过程,影响了村民对村级事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二、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的主要做法(一)建立“**44”农村网格治理新机制,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扁平式管理1.一个体系。农村网格治理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起以镇党委为核心、村党支部为主体、网格党小组为阵地,管理职责分工明确的“镇党委——镇网格治理领导小组——村网格治理领导小组——格管理小组”四级农村网格治理组织管理体系,为实现从党组织一元管理到社会力量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奠定了基础。2.三个平台。镇、村、格三级农村网格治理新平台。建立完善镇级、村级、网格三级农村网格治理平台,把全镇划分为四类216个网格,组建镇村800多人的基础网格服务管理人员,实现农村网格治理全覆盖。强化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和建立民主决策机制,汇商、协商机制,招募、培训机制,考核激励机制,责任监督机制的“四定五立”工作机制,实现网格治理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推进职能部门“十进八建”工作,即推进党组织党员进网格,实施民生工程建设;推进便民服务进网格,实施便民服务工程建设;推进政法维稳进网格,实施监察防控工程建设;推进群团组织进网格、社会组织进网格、志愿服务进网格,实施社会引导工程建设;推进市容环境进网格,实施靓丽工程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进网格,实施平安工程建设;推进文化文明进网格,实施文化文明培育工程建设;推进农民增收进网格,实施利民惠民幸福工程建设,实现了组织结构扁平化。3.四个中心。镇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便民服务、党建全程记实、综治维稳等四个中心。镇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中心是农第2页共7页村网格治理的基础平台,主要负责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和事件分派处置;镇便民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提供行政审批、咨询、民意收集等便民服务业务;镇党建全程记实管理中心主要通过对镇村工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