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居环境科学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体系挖掘【摘要】2020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制定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战略性任务,更加明确了兼顾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中的重要性。本文立足于当代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从三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该学术方向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山水文化体系;意义“神州大地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衍生栖息的地方……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基于山水文化理念的环境设计观、各赋特色的环境意境的创造及其所表现的城市文明,在世界城市史上应占有光辉的一页,这些尚有待进一步发掘……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既富自然景观之美,又兼人文景观之胜,呈现出我国独有的、尚待进一步发掘的山水文化体系与中国民族的人格精神。”[1]1、理论认知和实践认知的难题从吴良镛先生的这段文字中,我们能够看出:1)深入总结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理念,是建构当代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2)准确地、清晰地还原山水文化体系之构成样态与工作原理等,是展开这项研究的关键前提;3)传统空间与人格精神的塑造,或与这套山水文化体系存在深层次的逻辑关联,仍有待发掘。通过进一步了解中国人居史和阅览众多历史城市的地方志,我们更能体会到,山水文化体系对于传统空间实践的渗透是极为深入的、复合的[2-4]。其中既包含经验现实世界的治理(“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亦包括超经验现实世界的精神追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历史上著名的山水城、山水园、山水画、山水诗等不甚枚举,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共同构筑的并非是一套单纯的科学技术体系,而是一套具有民族文化属性的传统空间哲学体系(现实与精神空间的交融系统),然而如何客观、系统、简明地诠释其内涵,成为一个理论认知难题。另外,不同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发展历程总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传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中国人在不同空间营造场景中,对山水文化体系进行要素提取、组织、表达、呈现的复杂过程又岂能等同划一?所以,一套精炼的理论认知体系,是否能够逐一应对传统空间实践的差异性、复杂性,即能针对不同空间实践案例进行解析、定位、比对、联系,进而提升为一套多元融贯的实践认知体系,仍有待深入研究。2、建立山水文化体系认知方法的意义2.1建立哲学认知方法,为中国人居史提供一种新的诠释维度当我们对山水文化体系提出如何认知的问题时,就已经引入了某种哲学方法论问题意识。即和过去中国城建史研究常常针对某一案例、某几个案例进行营建思想归纳不同,本文所倡导的学术方向,其力图实现的,是将相关信息、案例纳入一整套相对客观、简明、融贯的认知体系,避免含混国学话语之误导(诸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类),进而方便其他学者快速、直接地深入体系,展开相关研究工作。2.2整理传统环境思想,为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宝贵经验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适应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时,创造了多元的人居环境,其中蕴含了他们处理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之关系的智慧,这些经验是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宝贵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传统山水文化体系则是中国人在过去几千年空间实践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今天遗存的历史城市(及其相关遗产、遗迹、文献、绘画、图志等)皆体现出传统山水文化特有的环境理念和价值观念,值得当代人居环境建设借鉴和学习。吴良镛先生曾在《济南“鹊华历史文化公园”刍议后记》[5]一文中指出:“历史地理好比‘来龙’,而面对未来的发展与‘遐想’好比‘去脉’……山水文化的内涵、地方历史文化的文脉,都是相当值得挖掘的地方,一定不能忽略。”2.3从空间哲学切入,使人居环境研究跃升至新的境界一般所谓“科学”,特指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近年来人居环境研究的主要学术范围也集中在此。但就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本观与整体观而言,人居环境研究当然不能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还应拓展至其顶层的人文学科领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