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课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两方面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教学策略:课文是汉语学习的中心,语音、词汇、语法点的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的获得,交际话题训练都要围绕课文学习来展开。要充分利用课文,从学课文到用课文,在每一个层次上,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染、膝、咽、晰、耍、霄、翩”7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尽情、衬出、截、慷慨陈词、屈辱、脱手、稚气、依旧”,了解这些常用词语的用法。理解并能够模仿课文中“每逢------,------;------,而------;------,却------”等句式造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在课文学习中,扩展听说读写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丰富学习手段。3.情感和态度: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并能活学活用。2.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要点,复述全文。教学难点: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型。2.脱离课本,写与课文相似的习作。第一课时初学课文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活学活用本课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前提诊测1.检查学生第八课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2.学生阅读报纸并概括要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3.重要句型的模仿。二、课文导入导入11教师手拿风筝,问学生:“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感受。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导入2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板书:九理想的风筝三、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全文,要求学生跟读,并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课文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谈了主人公做的哪些事?3.交流所得。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强调部分词语的写法及用法。四、初学课文(一)、能够基本理解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初步掌握人物的性格,并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复述课文大意。词语的学习是为理解课文扫除障碍,要求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运用,采用预习——检查——讲练的方法。注意: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应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理解掌握。(1)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2)确实有困难,小组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提交全班解决。(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1.方法和任务:小组内自读并交流初读感受。2.预设问题:(1)这篇文章共记述了几个故事情节?(2)通过故事情节分析课文中刘老师的人物形象。(3)读完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3.小组讨论,完善认识,并准备向大班汇报。4.各小组汇报,评比优胜小组。5.教学提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先讲体会,有多少说多少,不必求全。五、朗读课文个人读,全班读。六、复述故事1.方法和任务: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先在小组内复述,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在大班复述汇报,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出色。2.复述要点:云端的风筝使“我”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回忆老师上课的情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