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张岱dài湖心亭看雪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水色山光,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湖心亭还原张岱:张岱,明末清初人。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己却一生未做官。明亡后,他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消极避世入山隐居,著书以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成书于清朝,然张岱依然在自己的书中沿用明朝年号(如:崇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请读准下列词语崇祯毳衣雾凇毡沆砀长堤喃喃痴人zhēncuìsōngzhāndīnánchīhàngdàng整体把握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湖心亭看雪.swf2、齐读课文,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品读赏析1、听读课文明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痴2、听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时间:十二月,更定;环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方式: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3、寻找“痴似相公者”?•(1)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2)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情绪如何?找出相应的句子。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答非所问,作者写错了,还是有意突出什么?你怎么看待这句?资料一: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宝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通晓音乐、戏曲,明灭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资料二: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还悔恨有加,自谴不已。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佛教的虔诚信徒;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张岱是怎样一个人呢?•“痴”的含意:•痴醉于悠远脱俗的山水之乐;•痴醉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醉于天涯遇知音的喜悦。痴行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喜—知己之乐痴—醉情自然痴景(奇景)湖心亭看雪痴人痴情(雅趣)大雪独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4、品美景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四人小组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请你结合朗读体会,按照我认为___词(字、句)用得好,写出了__”____的形式发言。(痕、点、芥、粒)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不加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作画。在写作上,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却包含诸多的内容,这种写法叫做白描。用白描的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可以写人物肖像,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学校的花坛,可以写街上的小景;可以写春天的景色,也可以写冬天的景色……(1)一字多义:①余挐一小舟:上下一白:②是日更定:是金陵人:③是日更定:焉得更有此人:(2)词类活用:客此:积累数词一全这判断动词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还客居,名词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