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饱和溶液溶解度考情分析通览一、考纲要求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2.理解结晶现象。考点归纳梳理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下、一定量的中,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适用于绝大多数固体物质)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3.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浓”“稀”的关系(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93%的不饱和硫酸溶液已是浓溶液);(3)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练习】不饱和溶液一定能转化成饱和的方法有;饱和溶液一定能转化成不饱和的方法有。①降低溶液温度②升高溶液温度③加入溶质固体④恒温蒸发水分⑤加入溶剂水()()()()()二、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1.固体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克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溶质的(以克为单位),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无特别说明,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2)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20)℃(3)影响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外在因素是;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如:;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降低,如:。2.气体溶解度(1)在压强为,一定时,气体溶解在水里达到时所溶解的。(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和不变时,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温度不变时,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越陡,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三、溶液的结晶1.定义:溶质从中以的形式析出的过程。2.常见的结晶方法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固体物质;②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降温结晶)——适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固体物质。3.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1)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典型例题探究例1(2008·广东)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4gNaClC.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解析】对比①和②,可知①能继续溶解NaCl,为不饱和溶液;对比②和③,可知②能继续溶解NaCl,也为不饱和溶液;在③中,将4gNaCl加入10g水中,形成的溶液只有13.6g,说明还有0.4g溶质未溶,故③是饱和溶液,同理④也为饱和溶液。20℃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NaCl;一定温度下,同一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①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6.7%。正确答案为C。【答案】C13.6510④13.6410③13310②12210①溶液的质量(g)加入NaCl的质量(g)水的质量(g)实验序号例2(2010·广东)右图是Na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B.t1℃~t3℃,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在t2℃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有晶体析出【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有关溶液的配制过程中由于不正当操作引起的误差。要使所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小,应从溶质偏少或水偏多两个角度考虑。【答案】C备考实战演练【基础题】1.(2010·山东潍坊)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l=2”或“l+l≠2”的有趣现象。下列符合“l+l=2”的事实是()A.常温下,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B.室温下,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C.室温下,1g硫粉在1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D.20℃,1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g氯化钠溶液2.(2010·四川乐山)在25℃时,向不饱和氯化钾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钾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下列各量:①溶液中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③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④25℃时氯化钾的溶解度,⑤氯化钾溶液的质量。其中不变的是()A.①和④B.②和③C.③和④D.④和⑤3.(2010·广西桂林)t℃时,向10g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则此过程中该溶液满足下图a、b2个变量的变化关系的是()A.a—溶解度,b—溶质质量B.a—溶质的质量分数,b—溶质质量C.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D.a—溶解度,b—溶剂质量4.(2010·安徽)K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