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1、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情节。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4、懂得做人要谦逊自持,宽容大度。学习目标: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背景与情节: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关。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注音、解释词语沉吟(yín):迟疑不决,低声自语。禀(bǐng)请:向上请求。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谮(zèn)害:诬陷、中伤。惑(huò)乱:使……迷惑、混乱。对答如流:对所有问题回答都十分流畅。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适庖官进鸡汤数犯曹操之忌人皆不晓其意众以实对植然其意补充注释马超: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夏侯谆: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员大将。夏侯,复姓。朝歌长吴质:朝歌,汉代所置的县份,故地在今河南境内;长,县的行政长官。汉代制度,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为令;万户以下的小县长官称“长”。吴质,曹丕的亲信。世子:王侯爵位的继承人。答教:为应对尊长的提问而事前拟好的答案。魏延:刘备手下的大将。庞德:曹操手下的大将。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翻译句子: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4、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自学指导一: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1、改建花园大门2、分食塞北酥饼甚忌之心恶之3、揭“梦中杀人”真相愈恶之4、告发曹丕之事愈恶之5、教曹植斩门吏操大怒6、为曹植作“答教”操大怒生活小事宫廷斗争逐渐加深鸡肋事件课堂总结想一想:从记叙方式上来讲,课文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以什么线索安排事件?明确:记叙方式—插叙。插叙作用: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线索:以杨修身死因才误为线索。结合文章事件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自学指导二:杨修1、改建花园大门-----狂妄,恃才放旷。2、分食塞北酥饼-----过于自恃卖弄聪明。3、揭“梦中杀人”真相-----心直口快、轻率。4、告发曹丕之事-----轻率,缺乏心机。5、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卷入曹室争斗之中,自惹其祸。才思敏捷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曹操1、杨修建议工匠们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他发现杨修能参透自己心意,而曹操本就自负多疑,处处防备别人,因而“甚忌之”。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堵众人之口,表现出知错就改,以笼络人心。表现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1、答: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惇,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