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史华章 数风流人物】35.苏格拉底之死:追求真理必然引来杀身之祸?苏格拉底和孔子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而我们常常称之为西方的孔夫子因为他们异曲同工的探究,同时在地球的两端,开创了新的人文时代。这种时代,并不是凭借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和智慧,对人生哲学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为人们指出一条如何活的更好的途径展示了人生可能达到的境界。他们有太多相识之处,他们都处在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都有一种庆幸,同时也是铸成悲剧的际遇;他们几乎都一无所有,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企图建立各自的理想国度;他们都把真理当成至高无上的存在,而宁愿舍弃生命而求之;他们都被视为丧家之犬,不被现实的权威所接受;最终,他们都变成了永恒成为东西方不可逾越的两座人文高峰。不过,苏格拉底比孔子更具有悲剧的色彩,他的生命,最后成了真理祭坛上的牺牲品。公元前 399 年,他被控告有罪,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出雅典的机会,也得到如果放弃执着的思想,就可以免于死罪的承诺,但苏格拉底还是选择死亡,喝下了为他准备的毒药,慷慨地为真理献身。从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人民的意志,有时却成为统治者压制自由、扼杀真理,祸害忠良的工具。据说,为了审判苏格拉底,雅典当政的民主派组成了一个五百零一人的法庭,原告中有诗人、演说家和政客,还有民众代表。最后,以投票的结果,二百八十一票比二百二十票,决定苏格拉底有罪,而罪名就是不敬神和蛊惑青年。也就是以思想,而不是行为来定罪,很显然,雅典当政的民主派为后代的统治者,开了一个最为恶劣的先例。据说,在苏格拉底即将被处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走了而去同他的学生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当有人送毒洒过来,苏格拉底镇定自若,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也许在苏格拉底看来,只有为真理而死,才能完成思想的绝对和永恒,因而,他的人生结束语平淡而达观: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其实,苏格拉底一生对灵魂附庸的肉体,早看成是累赘。在他看来,只有放弃生命,灵魂才能得以永生。当人一无所需才最像神,所需越少越接近神。因此,他总是穿着褴褛的衣装,赤着脚,出现在公共场合;别人是为了吃而活着,而他是为了活着而吃。唯有真理,才能值得他崇尚,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