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史华章 数风流人物】22.屈原之死:一个没落王朝的殉葬奠礼千百年来,屈原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而他对当时朝政绝望而无奈,对国家内忧外患忧愤而无法遣脱,最后投汨罗江自沉,这一感人故事被人们冠上爱国、忠君的名义,而广为流传。因而,也就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节日,端午节。而且,屈原的影响还超出了民族范畴,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成为东方文化的鲜明象征。屈原的死,历来被看成是民族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国殇。当他为了某一种理想而活着,理想便成为唯一的寄托;而当理想破灭时,却往往失去精神的支撑,因而为理想而献身,成为一种崇高的选择,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好途径。他的自沉汨罗,为他的理想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因此,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仁人志士从他的死亡中,去理解支撑他走向自毁的哲学精神,那种对理想追求不屈不挠的执着。但是,屈原的死,果真是如此完美的结局么?当我们从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来观察,也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他的死,充其量只是一颗愚忠的灵魂,甘心情愿为了一个行将没落王朝的殉葬。在我们的眼里,他投江自尽的悲剧色彩往往掩盖了这种行为的虚无和颓落;最终他的死,也没能感动上苍,挽救楚国灭亡的命运。当秦国的威武之师,驰掠过楚国大地,统一中国时,屈原的孤魂,就只有在汨罗江上呜咽了。应该说,屈原早年是怀着勃勃的政治理想,拳拳的报国之心的。他曾受到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主持外交事务,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倡导美政,主张联齐抗秦。在屈原辅助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而屈原也被视为一个有理想抱负的政治家。但他和楚王朝的政治蜜月,并没有维持多久。先是被楚怀王所嫌恶而罢官,既而又因满腹牢骚而开罪新王楚顷襄王;他逐渐被疏远,最后逐出郢都,流落沅湘之畔,成为一个地道的政治难民。其实,相对于秦王朝,楚国早已处于颓落之势,而时代客观上也要求有一个强势政权,来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秦国的兴起,得益于新兴的政治力量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推行改革变法,国力才得以强大起来。而楚国在屈原的主持下,也有过变法,但遭到贵族的反对,而没有进行下去。可以说,楚王朝实际上代表着不思改革、腐朽没落的旧政权,而到秦国大将白起攻陷郢城时楚国已经是江河日下了。因而,虽然有屈原等楚国志士,力图挽救楚国衰败的命运,而最后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由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