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贵州省江口中学杨亚平教学设想: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学此文时,我首先把学生的朗读作为教学的第一要素并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根据本文的特点,在学生大量朗读文本的基础上,梳理苏轼的情感变化。最后,在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把握文本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点,从而更全面的理解全文的主旨。教学目标:1、掌握诵读要领,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文言虚实词及句式的把握。3、理解景、情、理交融。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苏轼的情感变化。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课时:共2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2、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乐——悲——乐”的转换,进而把握的思想感情。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师: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乌台诗案”后,苏轼像一只凄惶的孤鸿飘零到黄州,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但他并未被灾难击倒,而是完成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正如余秋雨所说,在黄州,苏轼才真正成熟起来。黄州成全了苏轼,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标志就是为历史奉献了著名的“一词二赋”。苏轼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这一切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品读《前赤壁赋》,去触摸苏轼那段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课题《赤壁赋》)二、知人论事(此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教师作补充。)1、赋的介绍《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2、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豪放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3、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反对新法,请求外调出京,后屡遭贬官。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以罪人身份、“不得签书公事”,实则等于充军。元丰五年1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漫游,写下了赤壁赋。4、关于赤壁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三、感情认知(诵读指导)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2、听读。(教师范读)(教师指导:①、“以文为赋”是本文的特点,本文不是以整句形式写的骈文而是骈散结合,注重音韵美,诵读时应该注意句间的停顿。②、本文押韵教为自由只有个别散句不押韵,学生根据范读,标出押韵的字,并体会换韵的情况,如:问、天、然、仙;浆、光;慕、诉、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等)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4、学生集体朗读(初步把握文章情感)5、个人诵读(通过学生单独诵读,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进一步把握文章情感。)6、再次听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景。第二课时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情感。思考:课文是如何做到景、情、理交融的?(幻灯片展示)(一)、赏析第一段1、学生齐读第一段2、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本段文意。重点词:既望、不兴、纵、凌、所如等。重点句式:介词结构后置3、提问:本段叙了怎样的事?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学生找到叙事写景的句子后讨论,并展示其成果。)明确: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根据学生成果展示的情况,教师可适当的用幻灯片来以上内容)教师补充:作者通过清风、明月、白露等一系列景物的描写,点出了一个宁静爽朗、澄净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友人相聚,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