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学知识上好思想品德课堂——浅谈心理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沁园中学冯丽摘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更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列举四个“效应”进行阐述。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课心理效应教与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更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人们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而教学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合作”和“沟通”的过程。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不仅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也会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研究现代心理效应,并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欲望,唤醒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把思想品德课教活、教好。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试举几种心理效应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南风效应”——品德课教学要讲究方法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样一则寓言:在风的家庭中,南风和北风一直较劲,互不服气,北风提出他俩进行一次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捷足先登,刮起强劲凛冽的寒风,但结果不仅没能掀去行人身上的大衣,反而使行人将其裹得更紧。稍后,南风徐徐吹动,一时间风和日丽,春暖花开,行人顿感暖意融融,纷纷解开纽扣,脱去大衣。这一效应要求在政治课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同一内容,同一目标,方法不同,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果教师一味地对学生灌输大道理,甚至怒对学生的不同声音,结果会使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学方法,则会让学生“脱掉大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让生命之花绽放”时,因这一课时的内容比较重要,考试的频率较高,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这一课时,我课前认真备课,精心梳理教材体系,还专门收集了有关“珍爱生命”的人物资料,力求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掌握。然而,正当我“呕心沥血”地旁征博引时,却发现学生并没有为之动容。课后我进行反思:是我对教材挖掘不深?讲解不到位?……都不是。看来是教学方法不当。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训,做了调整:第一步,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珍爱生命的资料,结合自身的实际思考问题:“为什么要珍爱生命?”“我们应如何珍爱生命?”“通过阅读自己收集资料,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第二步,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出示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分组讨论我所布置的思考题,对照教材,提炼观点,每组推选出一位发言代表;第三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代表当一回老师,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阐述;最后,我做总结。这一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都跃跃欲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这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地提高。可见,同样的教学目标和同样的教学内容,仅仅是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幸福感。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品德课教学要善于鼓励学生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一个实验:在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了智能测试,然后把一份名单交给教师,说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却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