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转化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许庄小学张丽娟【摘要】:这篇论文主要论述的学困生的如何转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一、真情关爱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和基础。二、分类教育是学困生转化的契机和途径。三、教育合力是学困生转化的动力和关键。【关键词】:转化学困生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上又困难的学生。提到学困生,老师们都感到棘手,面对学困生无所适从,但是,学困生不是天生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只有找准学困生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促其转化。那么,学困生应如何转化呢?一、真情关爱,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马克连柯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一位教师长远关爱一个尖子生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关爱一位学困生,而学困生恰恰是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学困生多自卑,少自信;对学习多消极,少主动;对班级多冷淡,少热情。因此,要转化学困生,教师就要对他们投以更多的关爱,用一颗真情关爱的心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感化他们冰封的心灵,唤醒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关爱学困生,就要尊重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帮助他们。对他们不歧视,不呵斥,不责备,不嘲讽,不变相体罚。要善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教师只有注重关爱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困生的转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关爱学生的同时,教师对学困生也要严慈并济,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不能迁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真情关爱和严格教育融合,渗透,从而更好的转化他们。二、分类教育,是学困生转化的契机和途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转化了大量学困生,才能算是真正的实施了素质教育。因此,转化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尖子生,对教师来说同等重要。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正视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教育,阶梯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转化学生的主战场。因此,教师对学困生要注重减缓学习的坡度,放慢讲课的速度,照顾内容的难度,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上的提问,学困生能回答的尽量优先,回到错的也要表扬,最起码说明他在思考动脑了。对于那些不回答的不要勉强,以他们感觉跟得上,答得出,不吃力为准。根据实际情况,相应降低作业量,降低作业要求,降低考试难度。一句话,给学困生优惠政策;优先发言,优先辅导,优先板眼,优先批改等,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注意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发挥内在潜力,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促其转化。三、教育合力,是转化学困生的动力和关键学困生转化,仅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学校要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通过家访,校访,家长会等有效形式与家长联系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协商转化的对策,合力教育好学生。其次,净化学校的周边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总之,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互相配合,防微杜渐,共同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以利于充分发挥挖掘其学习潜能,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