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经验总结。当前,我国全民共享的大众旅游时代正在到来。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有效抓手。本文以XX省XX县区为例,解析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围绕古城文化,将古城氛围营造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实现文产城融合发展,带动文化繁荣共享。一、背景XX县区位于XX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总面积3789平方公里,境内主要聚居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作为云南边陲一座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具有1200多年的建城历史,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千年建水古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名片,是云南多元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建水拥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众多优势,从物质资源看,丰富的文物古迹,已造册挂牌保护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总计有505处,元、明、清各朝代建成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使建水成为“古建筑博物馆”,积淀了丰富的“古城韵”元素基础;从非物质的文化资源来看,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发展,建水紫陶制作工艺、铓鼓舞、彝族花灯、建水小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二、做法1.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XX县区创新管理模式,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分工责任,成立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率先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综合协调旅游管理和旅游市场治理工作,成立了“旅游巡回审判点”“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市场监管所”,初步形成全域旅游“13”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格局。通过整合旅游要素,强化旅游引领,全面整合资源,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第1页共4页公众参与的旅游机制,全县上下形成了“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2.多种文化兼容并济。依托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观,为促进多种文化繁荣发展,建水做出多方努力。一是启动31条历史街区风貌恢复,推进了临安府衙、朱家花园、武庙、玉皇阁、迎晖路等一批风貌保护恢复项目,古城保护与开发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积淀了丰富的“古城韵”元素基础。二是通过挖掘四类文化(居家文化、儒学文化、紫陶文化、市井文化),建设六大景区(中部古城文化旅游景区、西部泸江烟柳乡村文化体验区、东部燕子洞生态度假旅游区、北部曲江氡泉生态园和云龙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南部民俗风情旅游区)入手,打造独具特色的“墨香古城、上善建水”旅游品牌。三是做好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建水千百年来的历史,成就了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发展。将朱家花园、张家花园的建筑文化和朱子家训、百忍家风与打造“党建·家”服务结合,弘扬建水文庙、学政考棚、崇正书院、焕文书院、崇文书院等为载体的儒学文化。以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和围绕紫陶创作而繁荣的书法、绘画、雕刻等文化,独树一帜。3.树立建水旅游大品牌。以打造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目的地为标准,做浓“乡愁建水”品牌。一是做浓“一家人的建水”。建水注重居家文化,古宅院大多是走马转角楼的四合院,讲求一家人和和美美在一起的向心力。恢复改造好“青砖、青瓦、白墙、斗拱”的传统民居,更要突出居家文化、市井文化,“巷巷有故事,街街有吆喝,门前井边有嬉闹”,让游客感受到浓重的家味。政府制定相应措施,引导民众与旅游配套的产业致富,如特色礼品的生产、包装、售卖等,促使人口回流,围着古城古村古巷古宅转。二是做美“一千年的临安”。注重对街巷的风貌恢复改造,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产权不变、限时改造、政府补助”的原则,计划三年内完成XX县区历史街区的风貌恢复改造工程,遵循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原则,从XX县区内巷道第2页共4页先行改造。4.设计多种旅游产品。XX县区在完善传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基础上,更着重在“商、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