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走党史”中再识长征从走走党史中再识长征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6.5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我从2003年初开始走走党史,断断续续地用了10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在宏观上构建起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的生动图谱。这里,我根据亲历亲知的实际考察,谈谈对长征的认识。怎样认识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关于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XX省分出XX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红军长征全过程应包括长征序曲、红军主体的长征和长征尾声,即将3+1的长征向前和往后延伸。向前延伸: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第1页共5页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因为红军西渡黄河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作出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宁夏战役。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如果把红军主体的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那么这场包括序曲、主戏、尾声在内的红军长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在走走党史的实地考察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是遵义会议,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第2页共5页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