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处风月——《赤壁赋》教学案例单位:南宁第九中学作者:陈晓凌一、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要具备“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另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必然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古文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撒播到他们的心里,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这篇文章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学习此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启发学生在古文学习中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或者说现在的中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得,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网络直白简短的讲述,快餐式文化使他们并不注意去挖掘文章的深意。此外,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学生在生活上不会受到太多经济的约束,但是激烈的社会竞争造成的就业压力已在中学生心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让他们正确面对各种生活的失意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四)课前准备学生根据参考书和课本自己解决字词和文意。(五)教学思路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感悟——对话——诵读”的方法来实现鉴赏诗歌的目的。(六)教学手段朗读教学法,研讨教学法(七)教学课时:三课时二、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师: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今天我们1就来学习其中之一《赤壁赋》。(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班朗读,正音,知大意。2.请学生说说喜欢哪一段的描写并说明理由。3.老师小结:有人喜欢第一段的风景,有人喜欢第三段的情感抒发,但不管怎样,古往今来大家都认同这是一篇经典美文。关于这篇文章,我想起清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此赋通篇只说风月”。另一个文学家林云铭也说此文是“以江山风月作骨”。这为我们解读此文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三)分析课文,把握意象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一段有提到“风月”的句子。2.每个小组各负责一段,请学生合作分析“风月”的特色,从中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每一段讲析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该段文章。)明确:(1)第一段的“风月”从徐徐清风,不兴的水波,徘徊的月,横江的白露看到景色很优美,宁静。从“纵”“凌”等字眼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美景很是喜欢,很快乐,很享受。(2)第二段的“风月”有学生可能会从“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推测这处的风月也是快乐的。注意引导他们从客的洞箫声和歌词里的“兮”和“美人”还有作者此时的境遇去感知,这处的风月应该是充满忧愁的。(3)第三段的“风月”重点把握这处风月所透露出的那种美景常在,人生易逝的痛苦。借曹操的诗表现功业未成的悲伤感,有家难回,有才华难以施展,有明君却难以报效的迷茫感。(4)第四段的“风月”这段是难点,重点从“变与不变”和“取与不取”去让学生感受苏轼的那种旷达(5)第五段的“风月”主要感受作者人生顿悟后的旷达。3.从这五处风月中可以感到作者情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乐——悲——乐(四)难点释疑主客是否为两个人?明确: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客问答是赋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