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敢问、会问、善问——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努力营造氛围,循循善诱,教给方法,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关键词:想问;敢问;会问;善问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一、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主动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猜疑”式情境,使学生在“猜”中“问”。在教学中学生总是想尽早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验证他们的猜想,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用“猜疑”式引入教学内容,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一猜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内容,把握知识结构,激发出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自然而然地产生问题意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而验证猜想,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在教学中,学生总想知道为什么,因此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随便说出几个数,然后我迅速说出它们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让他们验算,通过他们的验算证实了我的判断,他们都很惊奇,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有什么特征?从而带着强烈的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规律。二、努力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1敢问,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小孩子原本是带着许多疑问降世的。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疑问。是随后成人过多的告知、规范和干预,消蚀了他们好奇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教师有义务,也理所当然地要从唤醒孩子心中的“问号”做起,使其消除顾虑,获得“问疑”的安全感,敢于接连不断地、“质疑”、“问疑”,从而获得解疑的能力。“问题”是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正是因为具有学生们许许多多的问题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问题而“敢问”。1、构建平等、民主、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宽松、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思维得到充分且快速地运转,所以教师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构建平等、民主、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由、融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消除“想问而又不敢问”的心理障碍,进而为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性。2﹑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创建和谐、发展的数学课堂。实践证明:在正确的集体舆论环境中,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互相鼓励、互相启发、互相肯定彼此的价值,也有利于增强学生提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在和谐、发展的数学课堂中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3﹑适时进行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教育家赫洛克也说过“奖惩都是必要的,不给予奖惩会引起学习下降,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