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我校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他们经历着父母关爱、照顾和培养教育等方面的缺失,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消极影响。一、基本情况分析我校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地带,该地带土地贫瘠,资源极其贫乏,农民世代以农耕生活为主。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的推进,贫困的农民走出山区,大规模向外省或城乡转移,或商或工,就此在山区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缺少大人的关爱,心理行为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下面是在我校调查所得的数据:我校留守儿童均处于6—一三周岁,有69人,占学生总数的57.5%。和父亲在一起的一八.3%和母亲在一起的28.1%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在亲戚家的6.7%和兄弟姐妹在家的2.1%非常想父母的71.0%当面顶撞监护人和老师的8.4%无事生非搞恶作剧的12.3%朋友少不合群的17.5%害怕陌生人的35.9%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1%觉得学习很一般的64.1%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不太关心别人的49.1%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和父母经常联系(一个星期左右一次)的37.6.1%和父母较少联系(一个月联系一次)的34.1%和父母很少联系的17.2%父母经常回家的(一月左右)20.3%父母半年回家一次的41.5%父母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31.2%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心理行为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调查还显示:80%的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清醒过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同时,希望引起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二、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成因分析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关爱的缺失、家庭监管缺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现将在我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如下:(一)主要表现1、性格失衡。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较少和很少联系的占51.3%,半年或半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79.7%,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沉默、孤僻、胆小、呆板,性格内向,缺乏自信。2、心理失调。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障碍,寂寞、焦虑、偏执、忧郁、厌恶、怨恨,逆反心理严重。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严重者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3、行为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