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区房村镇北滕村设施农业发展纪实——巧借土地流转力促结构调整何传新岱岳区房村镇北滕村三面环河,牟汶河、柴汶河在此交汇,耕地面积1741亩,土地肥沃,水浇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气候适宜。村两委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要求,按照多元化、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把更多土地集中起来,规划发展设施农业,实施规模化布局专业化种植,现发展黄瓜大棚275个、西红柿蔬菜大棚100个,有力促进了农业上水平、农民增收。一、结构调整促流转激活力村“两委”通过分析总结农民近年来结构调整的实践经验,发现种植黄瓜产量高、销路好、效益高,而且农民有种植的经验和积极性。决定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蔬菜生产,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不断形成了黄瓜生产区和产业带,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和产业竞争力,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按照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大蔬菜专业村建设。黄瓜集中种植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土地问题。村“两委”积极探索新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认真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通过土地流转,解决规模化生产的新路子。要实现土地流转,必须坚持积极引导,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村两委班子成立领导小组,广泛宣传土地流转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宣传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激励政策和扶持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带动发展策略,使农民理解土地流转的真正含义,明白土地流转只是经营权的改变,绝不改变其承包权。用政策宣传引导,使其转变观念,提高了农民的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目前,北滕村已经实现了600亩的土地流转,加快推进了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农业的建设,全村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580亩,带动农民年平均增收10000元以上。第1页共3页二、发展设施农业种植抓优势增效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支撑,是北滕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有效载体。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开辟黄瓜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依靠科技,科学种植,培训新型农民,掌握黄瓜生产实用技术。为此,北滕村不断建立健全了五个体系:一是科技服务体系。依靠上级业务部门,形成了以村,市场,大棚区域三位一体的农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为黄瓜生产提供科技服务。二是技术推广体系。拓宽技术推广领域,既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又推广农产品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让科技渗透到黄瓜生产的各个环节。先后引进奥林3号、津春3号、37882、沙龙等黄瓜新品种20多个,推广大棚卷帘机、微滴灌、无土介质栽培、大棚沼气“四位一体”工厂化育苗等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30多项,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让科学技术在农民致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科技培训体系。建立起农民夜校、科技示范教育培训阵地,利用远程教育,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学习、广播喇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年培训农民3600人次。四是科技引进体系。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XX省农科院,市区农业局等单位合作,引进推广先进技术6项,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五是科技示范体系。建有科技示范棚18个,用看得见、摸的着、用得上的实际例子,引导农民科学生产,成为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站”。在北滕村,设施大棚黄瓜发展很快,每亩日光温室产量按6000公斤计算,亩产值可达2.4万元左右棚户净收入2万元以上,这些都是设施农业种植带来的可喜变化。三、培育龙头市场拉长链条实现产业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升级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全村黄瓜生产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产业大而不强,有市场无特色;产业化水平低,缺乏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带动能力不强。面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北滕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培育龙头市场,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注册成立了“北滕村黄瓜批发市场”,组建了“利峰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满足市场需要,提高服务第2页共3页能力,在20XX年进行了改造搬迁,建成为全市黄瓜交易批发中心。目前,市场内水电设施齐全,各项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