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段话强调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为我们指明了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追求走向实现学生主题性学习的新天地。也就是让阅读教学充满个体的价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我在阅读教学中也是深有体会。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就是要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通过与心灵的对话,发现自己的潜能,萌发学习的主动意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感悟语言文字,获得读书的方法,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阅读中的自主学习,是学习情感的内化,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心态是乐观的,充满情趣的,对话自然给阅读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使学生的思想获得解放,从而倾心去参与阅读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一种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设计教学活动要结合具体情景和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月亮湾》一课时,初读阶段,我提出初读要求,然后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根据要求认认真真把课文读上几遍,在细读课文阶段,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目标,从实际出发,用范读、语言描述、图片投影等手段,既创设了情景,形象直观的展示月亮湾的美丽景色,又唤起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效的培养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通过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的教完全代替了学生的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没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自由,在一种封闭和压抑的环境中被动接受。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构建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以积极的态度去读书去思考,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二、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在教学《月亮湾》时,学生读了课文后质疑,我马上肯定这些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这为学生创设了敢问、敢想、善思、善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要重视让学生感受体验,学生是学习者,更应是提问的主角。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这是学生独特体验的真实再现。古人云:“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新课标倡导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传统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关心的不是我怎样看问题,我是怎样想问题,而是教师怎样看问题,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学生在心理上已经习惯于接受教师的答案,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提出挑战,更不敢向课本、向权威说声不。为此,教师应保持与学生角色的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课堂上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后进的学生尤其要高看一眼,倾注于爱心和耐心,给予心理的爱心于耐心,给予“心理的安全”于“心理的自由”,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确信“我能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