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探索我们认真反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相信每位教师都不得不承认,不仅语文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自由。阅读教学也未使学生实现真正的阅读,因此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的愿望和兴趣。究其原因,我认为存在阅读教学的单一性、课堂教学的封闭性、阅读训练测试的模式化等问题。那么,怎样解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概括地说,传统教育模式对中学语文阅读的影响很大,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对“阅读,质疑,讨论,练习”四个环节进行处理。具体如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可以豪不夸张地说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但在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一学期下来,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不会读,面对一张试卷不会做,特别是新课标的阅读训练,更是一片茫然。笔者认为,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局面,是由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处理“阅读、质疑、讨论、练习”几个环节,不能有效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所造成的。针对这一状况,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国文学习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其实,阅读是一个大范畴,它包括精读、粗读、默读、浏览等。而张继先老先生说:“阅读是学生的权力。”但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教师或是给学生阅读时间太少,或是提要求太多…...如此这般剥夺学生的“权力”,忽略阅读的训练。而恰恰相反,一定十分重要:阅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并加强训练,至关重要。那么,怎样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保证学生读课文的时间,保证学生独立感受、体验、理解的时间。那种学生连课文都还未读完一遍,还来不及“想想”,教师就急于发问的教学,表面上看赶了进度,好像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把课堂教学当成了“教案剧”的演出。其次,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个个体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急躁,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独立阅读,思考。“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是前提。倘若学生个人对课文缺乏感知,体会,那么,就谈不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更谈不上探究。最后,恰当运用阅读方法,采用不同形式去阅读。阅读方法大致上有齐读,默读,散读,朗读之分,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公开课上常见的齐读,书声琅琅,悦耳动听,其实那是表演给人看,给人听的阅读,对学生而言,价值极低。这种方法不适合在学习一篇课文起始阶段运用,因为学生照顾了读的整齐,却无法用心去感悟,体味课文,只能“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它可以用在课文学习的结尾处,或是检查整体背诵情况。默读,教室里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却处于亢奋状态,是一种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它越来越重要,教师要适时抓紧培养学生默读的良好习惯,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和效果。散读(自由读)学生读出声,但又不大声整齐的读,而是低声地各读各的。表面上七嘴八舌,混乱嘈杂,实际上学生能口耳心相通,能更真切地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而对朗读,新课标十分重视,并在四个学段一以贯之,要求学生朗读用“普通话”,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可见,教师更应当加强朗读训练。教师要注意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要有层次,充分体现由生到熟、有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同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教师要作必要的朗读师范,如重音、停顿、情感的表达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朗读能力,掌握朗读技巧。二、质疑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