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其规律性、计划性,但也会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景呈现出不同的面目,甚至会使得整个课堂发生结构性变化,我就有过这样一次经历。这是一节关于周恩来的专题复习课。课前的预设:1、导入:用汶川地震时网上的《两个时代一样情》一组图片,由温总理在汶川指挥救灾过渡到周总理在邢台抗灾2、引导学生对周恩来一生的回顾。3、全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周总理的资料,大家共享,4、对有关知识和资料进行分类、排序,以巩固所学知识。5、分析周恩来外交成功的因素6、再次重温周恩来的音容笑貌,外交风采7、以“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题来描述心中的周恩来,师生交流、分享实际授课过程:这种转化开始于第三个环节,大家分组交流各自收集到的周恩来事迹时时,我发现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描述中,除去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军事、政治、外交事件外,还有诸多的传闻轶事,这些描述似是而非,相互矛盾,甚至有明显的知识性的错误。例如: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件事情,有的说是回答老师提问时说的,有的说是回答校长提问时说的。周恩来到邢台指挥抗灾,迎风讲话那张著名的图片是来摄自隆尧还是宁晋,有些同学甚至把周恩来到邢台说成是到唐山。有同学提到周恩来与杜勒斯握手,遭到拒绝;针对周恩来的骨灰撒向哪里也有不同的说法有同学说周恩来被称为世界四大美男子之一,还有说是十大美男子之一……(针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我一则喜,一则忧。喜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的调动他们已经自然进入角色,成为课堂的核心,这对之后的教学有直接的意义,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前提。忧的是同学们脑子里的东西太粗糙,太不准确。所以我抓住这个机会,顺势而为和学生一起探讨甄别史料,搜集资料的问题。)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师:很高兴大家这么认真的搜集资料,并且积极交流,这是我们更加详细了解周恩来的一个很好途径。但是细心的同学也发现了,在大家罗列的周恩来事迹中,有一些是有分歧的,并且依照我的认识,有些是不真实的。大家认真思考一下,这些资料中你觉得哪些可信,哪些可能是假的,哪些不好辨别真伪?同学们议论纷纷。一阵交头接耳后有同学发言-----生:那些重大事件,如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等应该是准确的,但是关于周恩来是世界四大美男子还是十大美男子之一,这种说法不可信吧。师:我们请刚才提供这个说法的同学解释一下。生:周恩来风度翩翩,而且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他出色的外交才能,与他同一时期好像还有张学良、蒋介石、汪精卫,被当时人们誉为四大美男子。师:刚才的同学的解释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美的阐释不仅是外貌而更重要的是才华与品格,从这一点上周总理被成为美男子还是很贴切的。……由于在课前我就对周恩来的事迹做了较为详尽的的搜集,因此和学生一起甄别澄清了不少模糊的,如:周恩来的骨灰到底撒向哪里,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至于学生说的美国代表与周恩来握手后用手绢擦手,而周恩来握手后用手绢擦手,并丢弃手绢的故事,我处理的较为谨慎。师:不仅大家听说过这个故事,我也很早就听过,但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找到文字记载,我想这是一个传说。但是传说也好,真有其事也好,它足以表达了人们对周恩来外交智慧的钦佩。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周恩来为维护国家尊严的良苦用心,以及令人叹服的机智。大家看看哪些还有疑问呢?生:那幅周恩来讲话的图片,是拍自隆尧,还是拍自柏乡的东汪村?学生议论纷纷……师: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提一个要求。作为邢台人,周总理三次到邢台的一些经历我们要搞搞清楚,这是我们作为邢台人的责任。因为我也有一些疑问比如周总理讲完话,群众看到周总理干裂的嘴唇,端来一碗水,一阵风吹过一层灰尘落在碗里,工作人员示意换一碗再喝,周恩来推开工作人员的手,吹了一下就喝下去。据说事后,有心人把这个珍贵的大碗用红布包了保存下来,现在在北京的周恩来纪念馆,但这些都没有见到文字记载。还有周恩来三次到邢台,先是隆尧,后是宁晋,这幅著名的照片到底来自于哪里呢?昨天我在网上也没有查到。咱们动动脑子,想想这个问题怎么来解决。大家讨论,之后有学生发言。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