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实施难点和对策1疏浚深度和范围的精确控制2尾水处理3纳泥区的防渗4纳泥区的防洪排水5纳泥区的善后生态恢复6库区水生态环境干扰7二次污染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8清淤地点分散,汛期时间较长,水深变化较大9安全施工10防台风11森林防火12施工区周边渔业养殖发达,施工环境差1疏浚深度和范围的精确控制本工程属于环保疏浚施工工程,疏浚深度的精确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本工程我公司确保超深精度为0.1米以内。1、定位与平面质量控制措施(1)使用DGPS定位,并利用《疏浚工程电子图形控制系统》与HYPACK软件动态监控船位。施工前,工程技术人员将施工区水域、地形、地貌等要素编制成数字地图输入到驾驶台的计算机,施工时利用屏幕进行施工定位导航作业、并实时记录或拷贝屏幕显示的航迹和已施工区域等图像。(2)施工中挖泥船驾驶员严格按施工导航图形所显示的开挖宽度,控制开挖宽度,以减少废方。(3)加强施工过程检测工作,以防止漏挖,确保工程质量。(4)施工中定期校核各种施工定位标志和水尺零点的高程。做好各种原始记录,并及时分析、整理。检查结果和改正措施均详细记录。(6)定期对挖泥船的施工质量进行测量检测,按规范每七天检测一次,对冲淤较大的地区,则增加测量次数。若停工时间超过十天,在停工时和复工前均对开挖面进行水深测量。工程收尾扫浅阶段,每挖完一趟就检测一次。2、深度质量控制措施(1)施工前,工程人员把施工文件输入挖泥船电子图形控制系统;(2)施工员根据施工断面图形、实时接收的水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铰刀头下放深度,控制挖深;(3)定期对挖泥船深度显示器进行校准;(4)加强过程检测,对于漏挖、超挖问题,应多方面分析以找出其中原因,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调整。3、使用多波束测深指导扫浅施工多波束测深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水下地形测量系统之一,系统是集多波束发射接收处理系统、数据采集及实时处理系统、运动传感器集罗经、声速仪、DGPS定位于一体的测深系统。该系统在与航迹垂直的平面内一次能够测量出上百个深度数据,获得一条一定宽度的全覆盖水深条带,能够精确快速的测出沿航线一定宽度范围内水下目标形状和高低变化情况,从而比较可靠的获取水底地形地貌的特征。与单波束回声测深仪相比,多波束测深系统具有测量范围大、速度快、精度和效率高、记录数据化和实时自动绘图等优点,将传统的测深技术从原来的点、线测量扩展到面的全覆盖测量。正是由于它具有测深点多、测量迅速快捷、全覆盖等这些优点,它能完成常规方法难以胜任的测量任务,特别是对大比例尺的测绘和特殊要求的水道地形测量。2尾水处理本工程面积约130.9万平方米,约101.2万立方米,加强纳泥区尾水处理达标,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是本工程顺利实施的重点。对策:本工程尾水经过尾水沉淀池,尾水过滤器达标排放。疏浚泥浆经过FSA调理浓缩、HEC调质固结,余水中碱性阳离子、OH-水化反应未完,短时间内会保持PH值为12左右的水质。3纳泥区的防渗本工程计划设置两个纳泥区,分别为一期使用的纳泥区(拟新征约1.5万平方)及新营农场废弃鱼塘的纳泥区。存泥场中的堆存底泥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底泥溶出物对地下水及周边环境的污染。存泥场必须进行防渗,以防干化底泥中的污染物在径流冲刷下,随之进入地下水及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对策:防渗处理包括底面防渗处理和侧面防渗处理,采用自然防渗与人工防渗相结合的方法。自然防渗主要是依靠天然粘土形成的衬里满足防渗要求,人工复合土工膜防渗防渗是铺设复合土工膜材料等来达到防渗要求。本工程采用铺设复合土工膜、铺设GCL(防水毯)等进行纳泥区的基底防渗。底面防渗采用单层复合土工膜防渗结构,先铺设2.0mm厚HDPE土工膜,其上堆存干化底泥。HDPE防渗土工膜广泛用于填埋场衬垫系统中,不仅具有优良的耐久性能,而且抗腐蚀、抗紫外线能力强。隔离保护层的作用是防止底层硬物顶破土工膜。(1)防渗材料施工与验收必须满足《防渗系统工程施工验收规范》(Q/SY1-2003)、《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98)的要求。(2)在防渗处理前,清理地表中粗砂等渗透性强的土层以及植物层、含有机质黏土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