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学习和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的原动力。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本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这说明自信心是成才的重要条件。老师的疏忽或入教育误区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一、善待学生──开启学生自信心的钥匙小学教育是人发展的初始阶段,人的充分发展还有待于以后的展现,人生的高峰“好戏还在后头”。所以,我们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绩不能看死或看得太重,要善待学生,寄予期望,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成长。1、善待学生,要给学生以真诚的爱。“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信心增加、乐于交往。我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个人尊严。切记用恶语中伤学生,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切忌对学生表现出失望或无奈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学困生,教师应该理解、宽容、激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抚和尊重,使他们相信个人的价值,坚信“我能行”。真爱是宽容,是信任,真爱是善良,是温柔,真爱是公正,是平等,真爱是鼓励,是赞赏。尊重与倾听是教育的基点,宽容与信任是教育的魅力,善良与温柔是教育的雨露,公正与平等是教育的内核,鼓励与赞赏是教育的张力。很多老师用爱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赢得了学生永远的尊敬和爱戴。每一位学生都需要鼓励与关心,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或提问的表现,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影响,如:点点头、一次微笑、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学生回答问题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你很聪明”、“你很细心”。当学生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等话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增强信心。2、善待学生,要学会赏识学生。“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得到赏识”。给予孩子赏识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促使他走向成功。我们要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答错时,教师要想办法把错误的思路引上正轨,要热情期待。哪怕只有一部分对,也应给予肯定,并用激励的语言、鼓励的眼光给予帮助,让每个站起来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体面”地坐下去。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信任,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激发渴求知识的情感,对学习产生兴趣。我们班上有一个女生,由于性格内向,上课时很少回答问题,平时也几乎不怎么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于是,我及时向她们寄宿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后,发现她是由于想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好,才导致了自卑的心理。我就和她谈了几次话,鼓励她要勇敢,要坚强,把困难克服掉。我还组织全班开展找优点的活动。全班同学一起帮她找出了许多优点!这位同学才明白老师为什么组织这次活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有意的去提问她,她也逐渐地爱主动回答问题。她的成绩进步很快,现在她的成绩在班上已经数一数二的了,性格也活泼开朗了许多。同学们都很佩服她。从此,对自己有了信心。各科成绩都有了进步,还很愿意去帮助其他同学。二、体验成功──培植学生自信心的根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屡遭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产生认识的偏差,认为“我不行”。实践证明,因人而异设定适当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