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赵秀敏当前,音乐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进行着先唱歌后识谱的尝试,尽管这种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收到了一些效果,比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学生学唱歌的过程,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且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我认为音乐教学应该遵循音乐学习的规律,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识谱后唱歌不仅具有它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仍不能跨越这一教学过程,因为识谱教学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教学的目标,先识谱后唱歌依然相当重要。一、识谱教学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识谱不是审美,但它是能力的一部分,识谱教学是学习音乐的一个必要环节,不会识谱将会大大影响到今后的音乐学习,尽管先识谱后唱歌有一段艰苦的练习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能因为先识谱后唱歌艰苦,或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一定的影响就忽视或否认它的科学性,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应该看到问题的多面性以及各种因素的转化。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学数学枯燥、难学,却不能因为数学的难学就忽视数学学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并且,经过学习发现数学也有它内在的逻辑美、简洁美、巧妙美和结构美,学到一定的程度同样会感觉到像做智力游戏一般,同样会产生一种特有的快乐感。先识谱后唱歌刚开始不感兴趣也是因为它本身有些枯燥,有难度,但我们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音乐环境,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比如制作各种道具或CAI课件进行教学,使识谱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有趣,从而也可以使学生从主观上降低了对识谱学习的难度。况且,学习也不能只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兴趣上,学习识谱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当一个人在克服困难之后,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一种能力,一种一定能驾驭音乐技巧的能力而产生一种愉快感和自豪感。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无论学习的路径如何,最终目的仍然是要让学生学会识谱唱歌,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二、先识谱后唱歌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说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来源的前提,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优化等等。如何使学生对识谱的学习产生兴趣是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要求,在这方面,不少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有的教师以走迷宫、讲故事的形式达到教授乐理知识的目的,学生可以在走迷宫、讲故事时轻轻松松地学习识谱、唱歌,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致很高,并未感到乏味,始终在一种快乐、和谐的氛围中体验、享受着音乐的乐趣。又比如,有的教师把音乐课堂“搬”到室外进行教学,制作音乐卡片,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进行先识谱后唱歌的学习和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先识谱后唱歌不仅符合音乐教学的规律,而且通过努力,同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先唱歌后识谱会产生负面效应最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学大纲”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审美特点和情感教育,突出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其中的“实践能力”我认为应该包括学生的识谱能力。先唱歌后识谱要有一个先决条件方可进行,那就是必须有老师带唱、跟琴学唱或反复地听录音,这样,学生虽然似乎感到容易学,也很感兴趣,其实效果不是很好。表现在:第一,由于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唱,先唱歌后识谱会使学生对于所唱的歌曲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二,先唱歌后识谱会降低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难度;第三,先唱歌后识谱回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习惯,不能独立学好一首歌。一首歌曲为什么要这么唱,是因为这么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理解和体会到这种因果关系,而先唱歌后识谱就会迫使学生死记硬背那些并不理解的东西。比如,某个音符要唱长一些,某个音要唱高一些,但到底长多少?高多少?学生仅仅凭着自身的感觉跟着唱,是很难把握准确的,唱出来的歌曲甚至会走样。同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具备先识谱的能力,那么,每唱一首新歌都必须有人带唱或多次反复地听录音,有些歌曲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