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承包商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一、选择承包商只审资质资质是承包商在业务能力方面的外在表现之一,资质审查必须要重视,没有资质的承包商往往能力不行。杜邦和国内企业在承包商选择方面有一些差异,杜邦除了看资质还要考察能力,国内企业则以看资质为主(仅指小型工程,大工程很慎重)。在资质变得异常宝贵的情况下,工程建设领域衍生出了借资质的现象:能力不行的承包商借来资质干工程挣钱,有资质的承包商通过资质揽工程转包挣钱,还有二包、三包、四包、多包的情况出现。因利润空间的原因,越往下包,能力越不行,风险逐级增加。在承包商审查阶段,企业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资质,还需要关注能力。杜邦在此阶段关注的内容主要有:承包商以往的安全表现数据;与业主合作的历史;工作程序和计划书;特别人员的要求。二、合同签订阶段埋下隐患国内很多企业在签订合同时主要关注安全协议的签订,对合同的具体要求关注较少,这很容易给承包商管理埋下隐患。1、事故责任划分模糊不清。一些企业在安全协议中把所有可能出现的事故后果全部由承包商来承担。但事故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承包商有责任,业主方的责任有时候更大。比如:2025 年上海赛科“5 - 12”爆炸事故,造成 6 人死亡;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能化有限公司“12 - 25”闪爆事故,造成 7 人死亡。这两起事故都涉及承包商,业主方同样承担了法律责任。另外,协议中这样的规定会误导企业员工,认为承包商出了事故是承包商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从而放松了在高风险环节对承包商的监管。事实上,除了项目建设期的总承包模式(交钥匙工程),其他类型的承包商事故,都是承包商和企业一起调查处理的。2、未关注承包商的工作计划和人员工器具的管理。在国内,有很多帮助承包商投标的中介机构,一个模板打天下。在承揽项目时,标书写得天花乱坠,做预算时,各类安全措施齐全到位。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最先省下来的就是安全技术措施费。中小企业专业部门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参加度非常不足。法律规范的合同管理要求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管理。在合同条款上必须明确对专业人员的资质以及管理团队的要求,及相应的违约条款。二是工器具的管理。合同中要对承包商带入施工现场的所有工器具提出明确的要求,让有资质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便于施工过程的管控。三是完整齐全的工作计划。合同或合同附件中应该清楚描述项目的内容、范围、规模、标准、功能、质量、安全、节约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