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须做有心人——赴上海参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有感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育人的艰难。是的,尤其是在当下,教育的诸多困惑正在“折磨”着我们,有时甚至让我们觉得无计可施,哀叹连连。有没有其他一些锦囊妙计之类,能够帮助我们破解这些困惑呢?通过这一次上海“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尤其是听了北京教育学院迟希新教授和温州九中方海东老师的报告,大家都觉得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导师们的理论报告和实践经验再一次启示我们:教育虽难事,但如果能甘愿做一个有心人,这些教育难题往往会迎刃而解。一、做教育材料的收集者1、做生活现象的留心者。许多教育名家都说过,生活即教育。现实生活中,会存在大量的可以用来教育学生的事例。只要我们能时刻留心观察,并收集保存,日后,就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许多惊喜,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力争像迟希新教授那样,胸挂一部相机,身带一本笔记,走到哪里就拍记到哪里。看到“生时何必就睡,死时就可长眠”“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样新奇的标语,马上记下来;看到小摊上摆卖“流氓证”“泡妞证”,也马上拍下来,或者买回来;听到感人的故事,就简要地记下来;街上大妈们的争吵,也不妨把它录下来。这样,久而久之,你的教育仓库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随时可以“调兵遣将”,派上用场。更重要的是,这样会为你今后的研究积累了丰厚、翔实的材料,为自己今后成为学有专长、教有成就的教育者或者名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做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的关注者。铺天盖地的报纸新闻,日新月异的网络消息,如果我们能够经常看我所爱,取我所需,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拷贝和整理,这无疑也是教育者丰富的宝藏之一。像马加爵事件,武汉捞尸公司见死不救事件,小悦悦事件,老人讹人事件,感动中国人物,身边的好人好事,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材料,应该注意收集和储藏。大家知道,在很多时候,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加喜欢用的教育方式是,用“老土”的理论、烦人的套语,来教育和训斥学生。让学生心里在嘀咕:你这些话,我已经听了几十遍了。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这样做既惹恼了被教育者,又使我们自己不爽。如果能代之以故事和实例,教育效果可能就大为改观。因此,储存网络、报纸上与教育相关的事实材料,应该是老师们一生必做的课题。3、做学生各种表现的观察者和捕捉者。方海东老师的要“思学生”很值得我们思考:①你的学生是什么样的?②你的学生大致可以分成几类?③有一孩子今天状态不对,你能看出来吗?④他们现在需要什么?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⑥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最需要你做什么?⑦你认为你能够为他们做到的最大的可能是什么?⑧你当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喜欢和需要吗?方海东老师的八问,大致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二是你的教育适合学生了吗?了解是前提,对症下药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呢?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呢?很明显,单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个人觉得,除了通过家访、班干和科任老师来了解学生外,教师要善于对本班学生“察言观色”,并随时记录学生的言论及其行为。像一些同学在写周记和作文时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怀,课堂上的发言、课间的交谈、个人脸色的“阴晴”变化,往往是学生内心思想的外露,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捕捉并记录,就会让教育者准确了解到学生内心真切的想法,从而实施正确的教育,何乐而不为呢?二、做教育艺术的热心人1、剥鸡蛋的教育案例是学生个体教育的经典。方海东老师说:“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上帝派来折磨你的人。”面对这个“上帝派来折磨你的人”,方老师用了给该学生剥鸡蛋的方法来实施教育,通过毕业后该学生给方老师的微博留言来看,这次教育是很成功的,因为它让学生一辈子记住了这次事件,它更让学生得到了启发和鼓舞,由此而改正缺点,阔步向前。很明显,方老师在实施教育之前肯定是费了一番脑筋的。当然,我们不可能照搬他的“剥鸡蛋的故事”,因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是,当我们也碰上“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