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读写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多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往往读写联系不上。而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总是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授,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愁眉苦脸,难以动笔或语言生涩。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作文训练,学生因为练笔次数少,很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下面浅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的一些思路及做法一、读和说结合读是说的基础,说是写的前提,要提高写的能力,必须重视读说的训练。只有读得正确流畅,读出节奏、语气、感情,话才能说得清楚、流利、有感情,学生才能正确的表达出来。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多留出些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例如范读、个人读、齐读、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每一种形式的读都有其独到之处,至于何时采用何种形式读应根据课文的需要而定。如范读可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并在日积月累的课堂模仿与课余练习中积累经验,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再如个读、齐读、自由读、赛读等,可减轻学生的阅读疲劳,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春天的手》、《问银河》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有一中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教学《想飞的乌龟》《负燕子妈妈笑了》时,指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再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演,学生读起来情趣较浓厚。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验,以提高表达效果,为写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正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就是眼睛的感知范围不如耳朵广,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利用耳朵的功能服务于大脑,从而更多更广地汲取材料,充实情感,满足思维。二、积累词汇很多孩子感到作文难写,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腹内空空,无从下笔”。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有丰富语言积累的认识,通过语文学习从而具有较丰富的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让学生明白: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鉴赏及仿写是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教学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佳句拿来为自己所用。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我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还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要求学生背诵积累,初步学习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让优美的词句,深邃的思想,精警的智慧化为自己的血肉,才能迁移运用,随心所欲,才能呼之欲出,挥洒自如。逐步培养学生养成随手摘录、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好习惯,这些素材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同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写作方法,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到一个片段,甚至一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将来的作文中都可将其内化,为自己所用,巩固、提高写作能力。三、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