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1、电位电极系、梯度电极系:电位电极系:单电极到相邻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小于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的电极系。L=MA。梯度电极系:单电极到相邻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远大于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的电极系。L=MA。2、微电极系测得的Ra曲线的应用,微电极系测井的组成,在渗透层处的基本特征?(1)应用:划分岩性剖面;求岩层孔隙度;求岩层的真电阻率;求油层的Ro值。(2)组成:微梯度电极系和微电位电极系(前者探测深度为40mm,后者探测深度为100mm,)。主体,弹簧片,绝缘板,电缆。(3)在渗透层处的特征:两条曲线不重合,有幅度差,一般为正幅度差,微梯度度的读数大于微电位。3、对泥岩基线而言,渗透性地层的SP可以向正或负方向偏转,它主要取决于什么;SP测井曲线的应用?(1)取决于:地层水矿化度Cw和泥浆滤液矿化度Cmf。当Cw大于Cmf时,负异常;当Cw小于Cmf时,正异常。(2)SP曲线的应用:化分渗透层;估计泥质含量;确定地层水电阻率Rw;判断水淹层。4、深侧向、浅侧向和微侧向测井所测量的结果分别反映什么的电阻率?深三侧向视电阻率曲线主要反映深部原状地层的电阻率Rt;浅侧向主要放映侵入带电阻率Ri;微侧向主要反映泥饼的电阻率Rmc。深三侧向大于浅三侧向为“正差异”,对应层为油层;反之,为水层。5、感应测井测量参数;感应测井的探测特性。答:介质电导率、Rt,感应测井的探测特性主要包括线圈系的横向探测特性和纵向探测特性,横向探测特性说明井、侵入带、原状地层的电导率对视电导率的贡献,纵向探测特性说明地层厚度、围岩对视电导率的贡献。6、岩石中主要的放射性核素,沉积岩的自然放射性由什么决定。答:铀、钍、锕、钾。沉积岩的自然放射性由泥质含量决定,泥质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数量含量高,伽马值高。7、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快中子的最佳"减速剂";对热中子的浮获作用主要决定于什么。答: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快中子非弹性散射,快中子对原子核的活化,快中子的弹性散射,热中子的俘获。快中子的最佳“减速剂”:氢。氢是岩石中最主要的减速元素,岩石对快中子的减速能力取决于氢的含量。对热中子的俘获起主要作用的核素是:氯。热中子的俘获作用主要决定于:1)扩散长度:从产生热中子起到被俘获吸收为止,热中子移动的距离。2)宏观俘获截面:1立方厘米物质中所有原子核的微观截获面之和。3)热中子寿命:从热中子生成开始到它被俘获吸收为止所经过的平均时间。一个原子核俘获热中子的几率叫原子核的微观截获面积。(快中子减速过程由氢元素的量决定;热中子的浮获作用决定于氯元素的含量)。8、核衰变过程中产生的伽马射线去照射地层会产生什么效应,密度测井核物理基础?答:会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用中等能量的伽马射线照射物质只能产生康普顿效应和光电效应,由于地层密度不同,对伽马光子的散射和吸收能力不同,探测器接受到的伽马光子的计数率也就不同,输出不同深度体积密度曲线图。9、评价储集层的基本参数、油气层必须具备的两个重要特性。答:评价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岩层厚度、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和渗透率。评价油气层必须具备的两个重要特征:含油饱和度、渗透率。(孔隙性和渗透性)10、含油饱和度So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答:含油、气饱和度So、Sg与含水饱和度Sw之和为1或100%。So+Sg+Sw=1。11、视地层水电阻率Rwa的定义及应用?答:Rwa的定义:地层孔隙内含多相流体时,孔隙流体的电阻率。应用:划分岩性,确定岩性的真电阻率,求地层孔隙度,地层对比。(1)M一N交会图中M、N的定义及应用(2)定义:M一N交会图也称岩性孔隙度交会图,M、N为两个与孔隙度无关而主要反映岩性的参数。(3)应用:识别储集层岩性,判断次生孔隙、天然气、泥质的存在。12、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基本类型?答:原生孔隙(晶间孔隙、粒间孔隙、鲕状孔隙)、次生孔隙(生物腔体孔隙、裂缝和溶洞)13、在气测井资料上,油层和气层的主要差别?答:主要差别在于重烃含量的不同。油层比气层的重烃含量高,气层丙烷以上的组分极少,气层甲烷的含量大于油层。14、标准测井的主要应用、标准层或标志层的主要作用?答:标准测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