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课程讲义生物部分第一节前言1、基本定义1.1海洋监测marinemonitoring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可比的采样和检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质量要素和陆源性入海物质资料,以阐明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之全过程。1.2基线调查baselineinvestigation对某设定海区的环境质量基本要素状况的初始调查和为掌握其以后间隔较长时间的趋势变化的重复调查。1.3常规监测ordinarymonitoring在基线调查基础上,经优化选择若干代表性测站和项目,进行以求得空间分布为主要目的,长期逐年相对固定时期的观测。1.4定点监测fixed-pointmonitoring在固定站点进行常年更短周期的观测。其中包括在岸(岛)边设一固定采样点,或在固定站附近小范围海区布设若干采样点两种形式观测。1.5应急监测emergencymonitoring在海上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放或赤潮等灾害紧急事件时,组织反应快速的现场观测,或在其附近固定站临时增加的针对性观测。1.6专项调查specificsurvey为某一专门需要的调查。如:废弃物倾倒场,资源开发,海岸工程环境评价等进行的调查。2、监测内容2.1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要素:—海洋水文气象基本参数;—水中重要理化参数、营养盐类,有毒有害物质;—沉积物中有关物理参数和有毒有害物质;—生物体中有关生物学参数生物残毒及生态;—大气理化参数;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课程讲义—放射性核素。2.2项目选定原则除水文气象项目必测外,其他项目的选定原则是:—基线调查应是多介质且项目要尽量取全;—常规监测应选基线调查中得出的对监测海域环境质量敏感的项目;—定点监测为海水的pH、浑浊度、溶解氧,化学耗氧量、营养盐类;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氧化还原电位;生物的体长、重量、年龄、性腺成熟度等;—应急监测和专项调查酌情自定。3、测站布设原则3.1测站布设的基本要求3.1.1依据任务目的确定监测范围,以最少数量测站,所获取的数据能满足监测目的需要。3.1.2基线调查站位密,常规监测站位疏;近岸密,远岸疏;工业人口多密,原始海岸疏。3.1.3尽可能沿用历史测站,适当利用海洋断面调查测站,照顾测站分布的均匀性和与岸边固定站衔接。3.2调查断面和站位布设原则:全面覆盖、随机均匀、控制重点、照顾一般?应均匀分布和覆盖整个调查评价海域和区域。?调查断面方向大体上应与海岸垂直,在主要影响区或生态环境敏感区应加大站位密度(设主断面)。3.3各类水域测站布设原则3.3.1海域:在海洋水团、水系锋面,重要渔场、养殖场,主要航线,重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废弃物倾倒区以及环境敏感区设立测站或增加测站密度。3.3.2海湾:在河流入汇处,湾中部及湾海交汇处,同时参照湾内环境特征及受地形影响的局部环流状况在辐合区设立测站。3.3.3河口:在河流左右侧地理端点联线以上,河口城镇主要排污口以下,并尽量减少潮流影响处。如建有闸坝,应设在闸上游;河口处有支流入汇应设在入汇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课程讲义处下游。3.3.4岸滨及岛屿定点站:采样点应避开局地性沟渠和排污影响。海洋生物与生态调查应满足需要的原则设置断面和站位数,不一定拘泥于上述的表格要求。但一般是不少于3条断面,每条断面不少于3个站位。这些站位包括浅海底栖生物调查。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一般要求在一个调查区域设置不少于3条断面,这些断面必须能全面反映评价海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状况。每条断面皆应垂直于海岸,一直延伸到潮下带,分别在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设立站位,考虑到底质结构有泥滩、沙滩和岩石等不同,一般设5-7个站。4、监测频率及周期4.1基线调查初始一次,趋势调查每五年一次。4.2常规监测频率4.2.1水质每年二至四次。按季度(四次);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三次);或按丰水期、枯水期(二次)。4.2.2沉积物每年或每两年一次。4.2.3生物每年一次(成熟期)或二次(初长期和成熟期)。4.2.4气象除到站观测外,航渡时每日02,08,14,20时进行定时观测。4.3定点监测4.3.1按单点观测方式,每月大潮、常潮、小潮各二次,共六次,其中五次为单次8时采样;一次为每小时采样一次,连续采样25h。4.3.2按大面观测方式,每月不少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