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2.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3.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4.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一家”“大一统”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C.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6.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B.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7.明末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品经济繁荣B.市民文化流行C.印刷工艺提高D.思想控制削弱28.东汉农书《四民月令》中最重要的指示是关于每月的节日和礼仪,特别是祭祖。从大年初一开始,接着是二月、六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些月里都有节日和礼仪。这主要表明东汉时期A.政府高度重视对民间的教化B.封建礼仪贯穿于农业生产中C.传统礼仪思想得以有效传承D.宗法制在民间贯彻较为得力9.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由材料可见,A.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B.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C.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10.义和团领袖于栋成在布告中写道:“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自道光以来,,,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由此看义和团运动()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B.起因是八国联军侵华C.使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D.形成了现代民族意识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