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大纲及指南1概述本级地区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环境概况、经济发展概况(可参考当地年报,环境统计年报)。以湖南省为例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以南,因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于全境而简称“湘”,全省面积过半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全省东西直线距离667公里,南北直线距离774公里,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2%,居各省区幅员序次的第11位。因全省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因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地图坐标为东经109°—114°、北纬20°—30°之间,相邻有六个省市即广东、江西、湖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直辖市。湖南气候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全省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小时,年平均气温16-180℃,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适于人居和农作物、绿色植物生长。2007年,全省GDP为9145亿元,增长14.4%,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高增幅。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33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全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5.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8.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3.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3.6%。全年发电量增长16.6%;原煤生产量增长21.1%;钢材产量增长13.3%;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2.8%;图表仅供参考;例文仅供参考。2水泥产量增长28.3%;机制纸及纸板增长8.6%。(以上数据来源于2007年湖南省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普查工作概况2.1普查工作意义、目的。介绍普查工作的目的、意义。(参考国务院、省政府发的“普查方案”的文件、普查技术规定等文件。)例: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全面掌握我国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开展污染源普查是为了了解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依据。搞好全国污染源普查,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2普查工作范围、时间安排普查工作所辖行政辖区、建制镇情况、普查时点安排;普查工作遵循的制度,政策。国家、省、地市、县区发放的技术性规定的文件。例:湖南省所辖区域14个地市、州全部参加本次普查。我省共有122个区县,1097个建制镇。湖南省污染源普查时点:2007年12月31日。时间资料:2007年度。普查3工作遵循的制度、政策:《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方案的通知》(国发[2006]37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办发[2007]46号)。就普查对象的确定、普查工作时间的安排作了明确的规定。普查工作也作了明确的技术规定。3污染源普查的技术路线和方法3.1技术路线图普查工作的技术路线,可以参考国家下发的技术路线,或者本地区自己设计的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应该包含的内容:普查技术工作流程、清查工作流程、普查工作流程。3.2普查对象的确定方法各地区建立确定的普查名录的方法各不相同,阐述各地区确定清查名录与普查对象目录的方法。例:如从统计、工商、经贸、环监、(电力)等部门获取的各类产业活动单位信息(全省(地市)列表),再根据普查技术规定逐步筛选普查对象,建立普查名录。3.3污染源普查数据来源普查数据来源的方法介绍(监测法、产排污系数法、物料横算法)。各种方法使用原则,使用范围等。各地区使用这些技术方法的情况。见表3.3-1。表3.3-1序号监测数据使用企业数产排污系数使用企业数使用物料横算的企业数使用其方法的企业数43.3.1重点企业的监测情况应包括如下内容:①各地区委托监测的单位,完成时间安排。②各地区重点需要进行监测的企业数量,这些企业确定的原则;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