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蛋白质讲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一、氨基酸的分解代谢1、氨基酸的脱氨基2、体内主要有3种脱氨基方式1)转氨基作用:氨基转移酶(转氨酶辅酶—磷酸吡哆醛(PLP))在转氨酶的催化下,α-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的酮基碳原子上,结果原来的α-氨基酸生成相应的α-酮酸,而原来的α-酮酸则形成了相应的α-氨基酸,这种作用称为转氨基作用或氨基移换作用。(除Gly、Lys、Thr、Pro外)例:谷丙转氨酶α-氨基酸+α-酮酸→α-酮酸+α-氨基酸2)氧化脱氨基作用:谷氨酸脱氢酶氨基酸在酶的催化下脱去氨基生成相应的α-酮酸的过程称为氧化脱氨基作用。α-氨基酸+NAD(P)++H2O→α-酮酸+NAD(P)H++H++氨3)联合脱氨基其一是指氨基酸的α-氨基借助转氨作用,转移到α-酮戊二酸的分子上,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谷氨酸,然后谷氨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氨基生成α-酮戊二酸,同时释放出氨。其二是指嘌呤核苷酸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次黄嘌呤核苷酸与天冬氨酸作用形成中间产物腺苷酸代琥珀酸,后者在裂合酶的作用下,分裂成腺嘌呤核苷酸和延胡索酸,腺嘌呤核苷酸水解后即产生游离氨和次黄嘌呤核苷酸。2、最佳脱氨基方式:1)转氨酶与谷氨酸脱氢酶的联合脱氨基(肝肾脑)2)嘌呤核苷酸循环(肌肉肝脑)3、氨基酸的脱羧基1)由氨基酸脱羧酶催化,它的辅酶也是磷酸吡多醛(组氨酸不需要此酶)2)胺过量将对机体造成伤害,故产生的胺还要进行生物转化3)胺→醛→酸→CO2+H2O二、尿素循环1、概念:在排尿动物体内由NH3合成,尿素是在肝脏中通过一个循环机制完成的,这一个循环称为尿素循环。2、总反应方程式:NH3+CO2+3ATP+天冬氨酸+2H2ONH2-CO-NH2+2ADP+2Pi+AMP+PPi+延胡索酸3、场所:肝细胞;原料:CO2,NH3;产物:尿素4、在尿素循环中包括5布酶反应,其中前2步发生在线粒体中,后3步发生在细胞溶胶中。1)氨甲酰磷酸合成酶(GPS),尿素的第一个N原子的获取它催化NH4+HCO3-使之活化并缩合形成氨甲酰磷酸,氨甲酰磷酸是尿素循环的两个含氮底物,这个过程伴随2个ATP的水解。CPS包括3个步骤:HCO3-受ATP作用而活化,形成羰基磷酸。氨对羰基磷酸进攻,取代磷酸基团形成氨基甲酸酯。受第2个ATP作用,发生氨基甲酸的磷酸化,形成氨甲酰磷酸及ADP。本反应不可逆,是限速步骤。2)鸟氨酸转氨甲酰酶它的作用是将氨甲酰磷酸的氨甲酰基转移到鸟氨酸上,形成瓜氨酸,此反应发生在线粒体中,但是鸟氨酸产生于细胞溶胶,必须通过特异运输体进入线粒体。3)精氨琥珀酸合成酶,在尿素第二个N原子的获取。在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作用下,瓜氨酸的脲基与天冬氨酸的氨基进行缩合。机制是瓜氨酸经ATP作用,形成瓜氨酸-AMP中间体,此时瓜氨酸的脲基氧活化成为脱离基团。这个中间体立即与天冬氨酸的氨基发生置换反应,形成精氨酸琥珀酸。AMP与瓜氨酸通过脲基氧以共价联合在一起。4)精氨琥珀酸酶又称精氨琥珀酸裂解酶,在它的催化下,精氨酸与天冬氨酸的碳骨架脱离,脱下延胡索酸,精氨酸最终成为尿素的直接前提。尿素循环与TCA循环之间的沟通是通过尿素循环中精氨琥珀酸酶催化形成的延胡索酸和在TCA循环中形成草酰乙酸经转氨基反应形成天冬氨酸而连接在一起的。5)精氨酸酶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精氨酸产生尿素及再生鸟氨酸,再生成的鸟氨酸又回到线粒体中进入下一轮尿素循环。在这个循环中使用了4个高能磷酸键(3个ATP水解为2个ADP及Pi,1个AMP及Pi,后者并随之迅速水解为Pi)。上述尿素的两个N原子一个来自氨分子,另一个来自于天冬氨酸,其C原子来自HCO3-。在这过程中,能量的消耗大于能量的获取,因为在形成尿素底物时是需要能量的5、尿素循环的调节氨基酸分解加强促进尿素合成氨基酸分解代谢加强引起谷氨酸浓度增高N-乙酰谷氨酸合成别构激活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尿素合成加速N-乙酰谷氨酸是谷氨酸在N-乙酰谷氨酸合酶的催化下与乙酰-CoA合成的。第二章DNA的复制和修复一、中心法则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的单向流动。1964-1970发现劳氏肉瘤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RNA的复制存在于RNA病毒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生物机体的遗传信息以密码的形式编码在DNA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