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来源:江苏省高淳职业教育中心校发表日期:2009-11-1115:34:57收藏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决定对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实施全方位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高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实施现状1、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我校地处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毕业生流向主要为南京、苏州、常州、本县等电子产品加工业和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近几年,随着国际制造业向沿江地带的转移,苏南地区已经成为电子制造业的龙头地带,对高素质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电子制造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既包括在产品研发上追求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也包括在加工技术上的高技能性、熟练性;要求能够严格按照产品设计进行高质量地加工。因此,它对人才需求呈现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高学历的开发、研究、创造性人才;二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中的比例一般超过70%。根据近几年技术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分析,要求中等职校毕业生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创业素质五个主要方面,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五个主要方面。2、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实施现状近年来,我校以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为切入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通过严密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时反映市场要求;通过规范教学实施过程,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等落实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目标要求;通过分块管理、分层教学、多方合作、产教结合、紧贴市场、争创特色等途径强化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通过加强社会服务、创新就业模式来拓展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空间。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几年电子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技术更新,带动了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化,反映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新的培养目标与旧的课程体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比较薄弱;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急待提高,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等,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把工作的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充实专业、苦练内功、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通过课程改革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习者发展要求,构建与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相衔接、与行业企业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相融合、与普通教育课程相沟通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为造就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服务。主要目标和任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特点和行业企业的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的岗位群应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创业素质,以及良好的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