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理解剖学复习提纲1、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与结局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的最重要、最权威的方法。2、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3、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常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4、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细胞器数量增多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5、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6、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一般是由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末分化细胞、储备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横向分化)的结果。7、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致使组织和细胞遭受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的刺激时,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8、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下。9、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10、坏疽: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等类型。11、机化:新生肉芽组织张如冰取代坏死组织、血栓的过程。12、包裹:当坏死组织过大,由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将其包围的过程。13、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个别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在形态和生化特性上都有别于坏死。14、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可分为再生和纤维性修复(瘢痕修复)。15、再生:修复过程中如果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完成,则称为~。16、纤维性修复:修复过程中如果由纤维结缔组织完成,则称为~。17、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肉芽。18、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19、含铁血黄素:为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Fe3+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镜下呈金黄色或褐色较粗大的折光颗粒,可被普鲁士蓝染成蓝色,常暗示组织有陈旧性出血。20、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出现淤血性出血,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心力衰竭时出现,称为~。21、槟榔肝:慢性肺淤血时,肝窦和中央静脉扩张,肝细胞萎缩主要在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其周肝窦,脂肪变性主要在肝小叶外围带,以致肝切面呈红黄相间、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22、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23、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相互凝集,形成的固体质块。24、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25、栓子: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异常物质。26、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27、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生物机体针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28、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29、吞噬作用:是指白细胞游出并抵达炎症病灶,吞噬病原体和组织碎片的过程。30、炎症介质:是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又称为化学介质。31、绒毛心:风湿性心外膜炎时,当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搏动而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232、假膜性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时,在肠道黏膜表面的渗出物中常有大量纤维蛋白,它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和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特征性病变。其实质是肠黏膜的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