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学习参考资料绪论1、社区常见健康问题通常是指社区中常见的疾病、疾患(即有病的感觉,指一个人的自我感觉和判断,有不适的感觉,也有症状)。2、社区常见问题的基本特征:(1)多数健康问题属于未分化状态,难以明确分科;(2)多数健康问题难以治愈,但需经常治疗;(3)多数健康问题具有隐蔽性,影响对问题的干预;健康问题涉及面广泛,但人群固定。3、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护理与医院护理的不同点:(1)护理服务的场所在社区和家庭。社区护士面向社区所有的人群,主动提供相关服务;(2)护理对象广泛。社区护理服务对象是社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处于未分化状态的健康问题病患者,还包括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3)护理措施全面、综合。护理过程中要考虑护理对象个人、家庭及社区因素,关注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况。4、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护理观:(1)服务群体的观念。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不仅包含个体,更重要的是群体,目标是群体健康。(2)疾病的三级预防观念。“三级预防”又称综合性预防,指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和第三级预防:①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②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③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3)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的护理也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第一章常见疾患的社区护理第一节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腋下温度超过37℃,口腔温度超过37.5℃,直肠温度超过37.6℃,称为发热。2、发热的常见原因:(1)感染性因素:①细菌:伤寒、结核、细菌性痢疾、肺炎、败血症、肝脓肿等。②病毒:流感、肠道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肝炎、麻诊等。③原虫:疟疾、阿米巴病等。④其他:真菌、立克次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物质等。3、以腋窝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1)低热:37.5-38.0℃。(2)中等热:38.1-39.0℃。(3)高热:39.1-40.4℃。(4)超高热:40.5℃以上。4、发热常用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西药治疗;中药治疗。(2)非药物治疗:物理降温;中医针刺法。5、发热的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a.发热的症状和体温的变化。每天测量体温、脉搏、呼吸4次,必要时可重复测量,做好记录。b.观念伴随症状。c.观察出入量。d.观察应用退热药的反应。(2)对症护理。a.物理降温。使用30%酒精,酒精温度为41-43度进行擦浴。b.药物降温。疾病诊断明确,且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可服用退热药。(3)中医护理。对于药物或物理降温无效的患者,可采用中医针刺降温法。(4)日常生活指导。a.生活护理:休息环境;口腔护理;饮食及饮水;皮肤护理。b.发热不同阶段的护理要点;c.高热惊厥患儿的家庭护理。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第二节咳嗽6、咳嗽是紧跟吸气后的一个爆发性呼性动作。大部分咳嗽来自呼吸道黏膜。7、咳嗽常见原因:a.炎症性刺激;b.机械性刺激;c.化学性刺激;d.温度刺激;e.呼吸道以外的刺激;f.其他原因。咳嗽表现:因原发疾病或病因不同,咳嗽可表现为干性咳嗽、单声咳嗽、刺激性咳嗽、慢性咳嗽。8、咳嗽常用治疗方法:(1)雾化吸入疗法。有助温润气道,促使咳嗽。(2)中医疗法。a.拔火罐疗法。b.穴位注射止咳法:对于顽固久治不愈的咳嗽,可选择廉泉穴及阿是穴进行穴位注射。9、咳嗽的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a.观察咳嗽性质;b.观察咳嗽伴随症状;c.观察咳嗽性状:量、颜色、气味、其他;d.其他。(2)对症护理:a.用药护理;b.指导、协助咳嗽排痰:①指导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2-4小时进行数次深呼吸、有效咳嗽;②协助排痰:卧床患者定时给予翻身、拍背。(3)中医护理:a.麝香止痛膏止咳法;b.按摩止咳法;c.川贝冰糖梨治咳嗽法;d.生姜擦抹法;e.中成药用药指导: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选用成药也有区别:⑴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一般选购:通宣理肺口服液;解肌宁嗽丸。⑵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黏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