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的高考真题1、(2016·上海单科·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2、(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3、(2015·上海单科·4)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A.太尉B.皇帝C.郡守、县令D.丞相4、(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5、(2013·浙江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6、(2012·重庆文综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2012·海南单科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8、(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9、(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0、(2010·江苏单科·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11、(2014·上海单科·37)传国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问题: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12、(2011·福建文综·38)(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问题: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