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课标与教材:1、课标要求: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2、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的是秦汉文化中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宗教这一名词,宗教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又是不易理解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对于《史记》及秦兵马俑学生应该好理解,关键是分清《史记》的体例。三、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⑵能力目标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⑵通过分组讨论、收集整理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处理方法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四、方法与媒体: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⑵通过分组讨论、收集整理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媒体: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自主探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引言,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基本情况。以此导入新课。教师屏幕出示四个问题,要求阅读引言,对引言内容有初步了解。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解学习司马迁和《史记》秦兵马俑小结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解决。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思考:封建统治者为什麼提倡和扶植佛教?教师屏幕出示白马寺的几张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出示佛教传入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图。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道教的兴起。教师出示有关道教的图片。教师出示表格,总结归纳佛教与道教。教师屏幕出示思考题,过渡到第二目:王充和《论衡》的学习。教师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的成书。然后出示问题,学生阅读解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史记》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尤其是秦兵马俑。屏幕出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决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讨论,在教师讲解下明确:佛教能麻痹百姓,利于封建统治。学生读图。学生进一步了解佛教的传入。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道教产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师讲解下明确:道教是我国古代民族宗教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主张由于符合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求,因而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并得到广泛传播。教师完成表格的填充。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王充的思想及代表作。学生听讲了解,然后阅读课本,解决屏幕出示的问题。学生归纳总结。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出示的图片了解秦兵马俑。学生记忆巩固,完成学习检测。板书设计: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二、司马迁和《史记》三、秦兵马俑1、时间1、体例、作者2、影响2、范围、影响教学反思:注重司马迁史记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的有关章节。有学生介绍有关宗教和秦兵马俑知识,教师补充必要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