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四课:有梦想就有未来,让心灵首先到达教师侯雪萍班级初一1班——21班时间2课时理念阐述青少年时期人的身心剧烈变化,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自我统整与角色错乱的阶段,会产生不少矛盾,现实与目标之间的矛盾便是其中一个。选择一个自己满意的目标,有助于青少年确定这一时期的发展方向。埃里克森、弗洛姆、荣格等心理学家的自我发展论皆提出青少年容易迷失自我、欠缺计划和发展方向,这将影响他们的发展。我校处在教育欠发达的内陆城市,学生大多数来自本市区或县城,按照平行班分班。在与学生接触中,我发现不少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甚至没有近期的学习目标,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很多人经常说“无聊”“没劲”,这与他们缺乏一定的奋斗目标有关。虽然有些学生有自己的目标,但目标往往太空洞,没有具体的计划,结果往往半途而废。所以帮助刚进校的初一学生及时找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将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从而提升学习动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目标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了解目标的重要性;2.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梦想、制定合理的目标3•学会分享梦想,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教学重点1.明确梦想及目标2•学会分解梦想,将其变为近在咫尺的小目标3.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难点列出所有梦想,挑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梦想进行分解。教学过程—■热身游戏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没有嘴巴的人头像。师: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朋友,大家看看他们少了什么?生:嘴巴。师:现在请两位同学为这两位朋友画上嘴巴,好让他们也能讲话。学生活动。2•师:画上嘴巴他们是不是看上去好多啦?我现在想再考考大家,如果蒙上你们的眼睛,你们能把他们的嘴巴画上吗?请一些自愿的学生蒙上眼睛来画。3•师:很明显,当我们蒙上眼睛后,画的嘴巴就没有刚才睁着眼睛时画的好了,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一组看得见,一组看不见。师:看见和看不见具体是指什么呢?生:嘴巴应该画在哪里。二.引入话题师:如果将嘴巴应该画在哪里比较我们做事的目标,现在请你们用一句话提炼出目标与成功之间的关系。生:目标越清晰,成功概率越髙。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梦”(出示标题:有梦就有未来,让心灵首先到达。)这节课老师有两个故事和大家分享: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目标与人生的跟踪调查。故事的讲述:“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乡村,曾经有一位家境贫寒的少年,他在15岁那年,写下了一篇气势不凡的文章一一《一生的志愿》他在文章中罗列了自己驰骋想象出来的一系列志愿,比如:“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要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要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力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要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要驾驶飞行器起飞和降落;要谱写一部著名的乐曲;要写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要拥有一项发明专利;要给那些非常的孩子们筹集100万美元捐款……”他洋洋洒洒地列举了127项宏伟的志愿。这么多了不起的志愿,不要说实现,就是看一看,也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了。可少年的心却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得风帆劲起,他的全部心思都已被自己那了不起的愿望紧紧地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经过了44年的艰苦奋斗以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当有人惊讶地问他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力量,让他把那些被人们认为注定了的“不可能”都踩在脚下的时候,他微笑着回答说:“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就够了。”同学们,你的心灵已经先到达了那个地方吗?用你们的手势语言来回答老师的提问,符合的画圈,不符合的双手打叉:1)小的时侯,你有想过自己长大要干什么吗?2)小时候的梦想现在改变了吗?3)现在的你了解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吗?你在心里想想,自己的兴趣或特长是什么?4)你有没有自己的偶像,他是谁?你希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吗?或在心里想想你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