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报告目录1.概述31.1工程概况32.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32.1技术要求32.2观测方法和要求42.3精度指标43.观测过程和结果53.1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布设53.2观测周期和完成工作量53.3成果汇总54分析结论65图表部分见附件附件1.沉降观测成果表附件2.沉降观测点P〜t〜S沉降曲线图1.概述1.1工程概况1.1.1建筑物基本概况受XXXX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其在XX地块项目建筑工程进行沉降观测。本测量报告监测范围为在建的XX楼栋。1.1.2工程地点:拟建项目位于XXX东北侧,西侧为XXX,南侧为XXX,北侧为XX,东侧为XXX。1.1.3参加建设的相关单位建设单位:XXXX有限公司施工单位:XXXXX有限公司监测单位:XXXXX有限公司1.2观测目的①获取各房地基的总沉降量及各阶段的沉降速率。②掌握建筑物地基的沉降变化情况,预测沉降发展趋势,当出现总沉降或沉降速率超过各建筑物相关的地基变形允许值时,及时预警,确保建筑物的安全;③为浇筑后浇带提供依据;④作为建筑物主体结构和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1.3施测、分析依据①《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③《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④《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J10771-2006)⑤设计单位提供的有关沉降观测要求和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2.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2.1技术要求2.1.1变形测量等级:二级。2.1.2预警值①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沉降速率超过1mm/d;②竣工验收最后一次观测的平均沉降速率大于O.lmm/d,且最大沉降速率(2处)大于0.12mm/d时;③地基的变形值接近地基变形允许值。2.1.3稳定标准3.1.3.1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平均沉降速率W0.06mm/d,最大沉降速率WO.O8mm/d(2处),且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逐步收敛、曲线的斜率应逐步减少或趋于零。2.1.3.2最终稳定标准:沉降速率W0.01〜0.02mm/d。2.2观测方法和要求2.2.1使用仪器:天宝TrimbleDiNi03电子水准仪及配套的铟瓦条形码标尺。水准仪i角小于15〃2.2.2按光学测微法观测,每观测点在观测顺序和方法按闭合环线法进行;并尽量保持每次观测的线路固定。2.2.3观测时应尽量保持点位稳定,人员、仪器固定的原则。2.2.4观测时要求仪器避开架设在有空压机、搅拌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塔吊或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也未设站。2.2.5每次观测要求记录施工进度,并注意观察建筑物的倾斜、裂缝等异常情况。2.3精度指标2.3.1基准点、观测点高差中误差W0.5mm。2.3.2施测中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和限差要求如下表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视线咼度(m)基辅分划读数之差(mm)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mm)环线闭合差(mm)W30<2.0三0.5<0.3<0.5<1.07'n(n为测站次数)3.观测过程和结果3.1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布设3.1.2基准点的布设该项目基准点为假定高程,高程为100m。3.1.2观测点的布设各楼布置沉降观测点,其数量和位置由设计专业确定。点的埋设按照“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的具体位置埋设,规格详见右侧示意图。沉降观测点埋设时,上部已预留大于3.2米的空间,便于垂直竖立铟钢尺,同时已避开窗台线、雨水管等有碍设标和观测的障碍物。3.2观测周期和完成工作量3.2.1观测周期:分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装饰和单体竣工验收阶段的观测。3.2.1.1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观测周期根据土建施工进度,每完成三层观测1次(不含地下室)。3.2.1.2装饰和单体竣工验收阶段的观测:主体结构封顶后每隔二个月观测1次,共5~6次。3.2.2完成工作量:于2017年10月28日始进行了初始值观测,截止2017年11月18日对水准基点进行了3次检测工作,其检测结果精度完全满足二级精度要求。根据“沉降观测工作大纲”中观测周期和观测次数的安排,对A12#、A13#进行同期跟踪观测,详见下表:楼栋号设置观测(基准)点数已观测次数(次)观测点计(点次)备注A12144563.3成果汇总3.3.1各房、各观测点的沉降量情况见后附的“沉降观测成果表”;各房、各测点随时间、荷载的沉降情况见后附的“沉降观测点P—t—S沉降曲线图”。3.3.2根据本阶段的观测,有关沉降(变形)结果统计如下表:楼栋号累计最小沉降量(mm)累计最大沉降量(mm)平均沉降量(mm)最近一次最小沉降速率(mm/d)最近一次最大沉降速率(mm/d)最近一次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