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中学德育课程体系三十五中学一直以来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落实《纲要》精神结合新课标要求,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在德育课程方面稍作尝试。一、初中德育课程化的原因1.初中德育课程化,能体现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1)初中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对学生施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影响,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2)课程一般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构成,所以也只有将德育课程化,才能很好的避免德育的离散性、随机性,并能体现初中德育的本质特征,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2.初中德育课程化,有利于遵循规律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有效性。(1)初中德育工作遵循的规律主要有: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初中生品德养成规律、德育过程中师生互动规律等。(2)凡是规律的遵循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实施、发展的过程,而在学校里,只有以课程为载体才能保证德育能够持续不断的实施。3.初中德育课程化,能够增加学生吸收德育的信息量,扩大德育学习和修炼的空间与时间,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根据7-9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构建德育课程体系1.构建德育课程目标体系一是确定学生14维品德行为发展目标:团结、助人、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尊师、孝敬、勤奋、节俭、遵纪、守法、公平、正义。二是确定学生6维价值观发展目标:自我观、亲情观、友情观、幸福观、集体观、国家观。2.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德育的主要内容,进行6个方面的教育,即(1)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心、荣誉心、责任心、合作心、奉献心”等“六心”的意识和精神,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并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进行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3)进行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等时代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创新的精神。(4)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良好品质。(5)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6)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尊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发扬优良革命传统。3.构建德育课程实施体系确定德育的两大载体,即课程载体、生活载体;探究四种德育模式,即:探究德育学科课程的施教模式,着力解决学生“知而不行”问题的方法,探究德育渗透课程的渗透方法,研究如何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相关的德育渗透;探究德育活动课程的活动模式,研究如何将活动的主题与活动的方式有效结合;探究班主任及每日五分钟德育,追求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明晰“道理说服法、个别谈心法、情境陶冶法、实践体验法、集体感染法、榜样引导法、经验交流法、评价激励法、两难辨析法、教者示范法”等十种德育方法的适用范围。两大载体和十种德育方法最终通过三种德育课程的实施来完成。一是德育学科课程。即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传授德育知识为主,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学科渗透课程。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语文、历史、数学、地理、艺术等其它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修改“教案格式”,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要点。三是德育活动课程。结合地方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生命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最后在校本课程中,以传统节假日为切入点,设计相关主题活动方案,以“六心”即“关爱心、感恩心、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