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后果一、多地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有机质,顾名思义,是由有机物组成的物质,其最初的来源是植物光合产物,所含的能量来自太阳能,所需要的合成物质来自自然界。耕地有机质或者土壤中的有机质,是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少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以来,由于用地不养地,我国耕地有机质出现了下降趋势,直接影响了耕地质量。如控制不住,还会将进一步影响粮食供应,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乃至寿命。1999-2014年期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协调全国77家单位10万多人对全国耕地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土地总面积150.7万平方公里,其中调查耕地13.86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8%。通过对60多万件土、水、生物等样品的54种元素指标进行精度测试,获得了3000多万个数据,建立了全国和31省(区、市)土地的地球化学动态数据库,并据此对我国耕地总体状况形成了初步认识和基本判断。调查显示,我国东北区、闽粤琼区、西北区和青藏区部分耕地有机碳含量相比20世纪8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东北区耕地有机碳含量下降了21.9%,严重降低了土壤肥力。调查耕地范围内有29.3%的土壤碱化趋势加剧,pH值上升了0.64,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21.6%的耕地酸化严重,pH值降低了0.85,主要分布在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的闽粤琼区和湘鄂皖赣区,在降低耕地质量的同时增加了重金属污染,加大了耕地生态和地下水质量恶化风险。耕地酸碱度降低,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同时,长期化学物质投入过大,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是不利的。尽管我国部分地区采取了秸秆还田做法,耕地有机质下降的趋势有所减缓,但相对于健康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还是非常低的。除了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焚烧秸2秆、污水灌溉、农膜覆盖、用除草剂除草,造成有机质下降、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健康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含量高的可达20%或30%以上(如泥炭土,某些肥沃的森林土壤等),含量低的不足1%或0.5%(如荒漠土和风沙土等)。在土壤学中,一般把耕作层中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含有机质在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在健康的土壤中,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在5%以上。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有机质来源十分广泛。土壤有机质可分成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下面几种成分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1)植物残体: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这是自然状态下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森林土壤相对农业土壤而言,具有大量的凋落物和庞大的树木根系等特点。热带雨林凋落物干物质量可达16700kg/(km2•a),而荒漠植物群落凋落物干物质量仅为530kg/(hm2・a)。2)动物、微生物残体:包括土壤动物和非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这部分来源相对较少。但对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3)动物排泄物和分泌物:土壤有机质的这部分来源虽然量很少,但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废水废渣: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绿肥、堆肥、沤肥等),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废渣等,还有各种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夫大量收集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来满足植物营养并维持耕地有机质的。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一般以3种类型状态存在。1)新鲜的有机物:指那些进入土壤中尚未被微生物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它们仍保留着原有的形态等特征。2)分解的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已使进入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失去了原有的形态等特征。有机质已部分分解,并且相互缠结,呈褐色。包括有机质分解3产物和新合成的简单有机化合物。3)腐殖质:指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与土壤矿物质土粒紧密结合,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类型,占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