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细菌学总论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3、G+和G-细菌的细胞壁差别: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闭合的环状双股DNA组成,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F质粒:致育性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R质粒:耐药质粒,决定细菌耐药性形成的一种重要遗传物质;Vi质粒:与细菌毒力有关;Col质粒:编码大肠埃希菌的大肠菌素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7、细菌的特殊结构:(掌握各自的概念及功能,一道10分的论述题)Q荚膜:多糖,少数为多肽,包裹在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功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抵抗体液因子的杀菌作用,必要时提供细胞代谢时所需要的水分Q鞭毛:附着在菌体上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功能:与细菌的运动有关;主要成分:蛋白质(类型: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Q菌毛:菌体表面纤细的蛋白质丝状物,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功能:普通菌毛:遍布菌体全身,具有黏附细胞的能力。性菌毛:1〜4根,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间传递遗传物质。Q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中,在体内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即芽胞;功能:增强细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能保存细菌全部生命所必需的物质。芽胞的特性及医学意义:灭菌时,以杀死芽胞作为灭菌的指标.(压力蒸汽灭菌法)8、溶菌酶:切断聚糖支架的B-1,4糖苷键,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切断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之间的连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一道5分的简答题)①革兰染色(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②抗酸染色:分枝杆菌一般用抗酸染色,以5%石炭酸复红加温初染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美兰复染,则分枝杆菌(抗酸阳性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呈蓝色。9、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营养物质、能量、适宜的环境。10、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Q营养物质Q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Q温度(37°C)Q气体:O2、CO2Q渗透压(一般培养基渗透压适于大多数细菌,嗜盐菌需要高浓度的NaCI环境,细菌L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