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的视觉特性美术的特征与美术的个性反映出他的学科意义。美术是美术教育的基本条件,所以,有效地进行美术教学就必须首先了解美术。虽然,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不是将所有的学生培养成美术家,但是要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美的视觉洞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发展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力、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美的视觉传达能力和接受视觉传达的能力,这依然是要从美术的本体出发的。一、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视觉成像的一般原理:在人的视觉系统中,眼主管接受和传递视觉信息,在光的作用下,空间中不同位置、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质地的视觉对象进入光线的通道——瞳孔,并映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有许许多多点状感受器,这些点状记录了视觉对象的多向特征,并将信息输入大脑编程处理,形成感性知觉,即直觉。这种直觉的发生和形成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的一种下意识、非理性的活动,随着视网膜点状感受器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化,视觉识别物象的特征也就越全面、深入,输入大脑的信息也就越详细、越具体,从而使我们的直觉不断地丰富、成熟。再看人类视知觉的发展规律:从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它必然要经过“外形感知(幼儿)→方向的识别(婴儿)→框架确立(学龄前)→空间的表现(小学)→面、线、色彩变化规律的认识与运用(初、高中)”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阶段逐渐发展的过程。另外,一个艺术形象不仅是视知觉的产物,同时他又是大脑再现行为的直接结果。所谓再现,也就是视觉将未加工的刺激物象输入大脑,重新组合,并运用一定的媒介物来创造与直觉相对应的、新的物象。大脑再现,他受到实施主体的年龄,心智特征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儿童最初只能凭借简化的直觉或拙嫩的创造来再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印象中的儿童绘画,既看不到细节,又看不到透视变形,只能体现物象最基本或最表面的特征。如:对父母的认识,仅仅体现在对男、女特征的认识;对物体的认识则表现在对框架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学生的视觉理解力逐渐提高,并能适应和再现那些更为复杂的物象特征,再随着更多艺术表现工具等媒介物的出现,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表现更为全面、更加深刻的多彩世界。这也是美术教师在今后的学校教学中应注意的视觉感知和表达的规律特点。让我们的学生在“形象”的思维和表现的生活中获得多彩的人生吧。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美术的视觉形式要素。在艺术的大家族中,我们把音乐、戏剧、影视、舞蹈等科目划分为时间艺术或时空艺术,把文学通过想象来感知形象划分为语言艺术。而美术学科,从其艺术形态的呈现方式来看,它是以二维或三维的物质空间存在的,具有可感知性。所以视觉形象性是美术学科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可视的形象,就不会有美术作品。美术行为的呈现结果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具有清晰的、静止的艺术形象。他形象的静止性、永恒性,使视觉感知一目了然,无需中介,也不存在时间的制约。正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建筑),他们巍巍屹立于茫茫戈壁或崇山峻岭之中,无论风蚀日化、岁月更替,仍然凝固于故土,流芳几千年。给予观者的是:血汗辛劳、刀光剑影和聪明智慧等无穷的想象。因而美术作品的感性视觉形态要借助于各种视觉形式要素,他包括:线条、色彩、形体、空间、动态、肌理、秩序、平衡、构图等,按照一定的意图组合成形象的艺术整体。他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识的动态系统,都凝固在视觉艺术整体画面中(视觉形式凝缩着审美内容,静态中蕴含着动态的美)。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一方面指作品中具体表现的人物与自然界(包括动物、植物、自然环境、生活场景等),另一方面更是指作品给观赏者以视觉感受的整体画面效果和构成形式。他即是抒发感情或表达审美理想的物化形态方式,也指表达思想、理念创造的精神意化形式。如:欣赏凡•高的作品《播种者》。通过画面,可视觉感知到:太阳、麦田、土地、农民……但画面中真正打动视觉是流动的笔触、阳光的灼热和人旺盛的生命力。视觉艺术,他依靠形式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