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银行行政管理之我见由于时代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目标,其经营标的物是货币,具有高负债、高风险的特点。从近几年银行发生的案件看,有许多是由于行政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平稳地开展各项业务,实现既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一、当前银行行政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对行政管理与业务发展认识不足,存在重业务发展轻行政管理的现象。由于行政管理是一个监督的过程,所以当业务平稳发展的时期,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淡漠了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对行政管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普遍。工作中,在业务与行政管理的岗位取舍时往往牺牲行政管理岗位;在业务人员与内控人员都紧张时,时常压缩行政管理人员;在业绩考核时,也主要以业务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评价标准,甚至出现业务一好遮百丑的现象。长此以往,既削弱了行政管理队伍的力量,也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还给业务经营带来影响。2、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行政管理制度明显地存在滞后现象。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创新业务就没有出路,就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毫无疑问,银行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业务但创新业务必须与管理并举,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说应该行政管理优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或出于改革的需要,或出于竞争的需要,往往是改革在先,创新在先,管理在后,制度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业务的开办中,为了强占市场,先办起来再说,而管理制度未能及时跟上,出现一些断层甚至空白点。二是在内部岗位改革上,为了节约人力物力,方便服务,也有改革在先制度滞后问题。3、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与业务操作不相匹配,业务人员制度观念淡薄,对执行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差错事故时有发生。一方面表现在上级行业务管理部门对于现行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缺乏系统梳理,有的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银行业务发展和业务处理的要求,管理制度出现缺失、执行不统一、控制过度及控制不力等问题。另一方面,前台一线业务操作人员感情代替规章、疏于内控、违章操作、违反程序办理业务,形成事故隐患。4、行政管理检查部门较多,缺乏协调。目前,对基层行的内部监控管理既有业务职能管理部门,又有监察的内控部门,还有上级行的稽核中心,此外还有人行等外审部门。各个检查部门依据不同的业务规章,带着不同的检查目的进行检查,检查重点不尽相同。在检查中,又常常相互采信、互为依据,使得有的业务检查多遍,有的业务没有检查一遍,导致监控效率降低。另外,有些检查结论相互矛盾,也使得基层行无所适从。二、加强银行行政管理,创建和完善行政管理体系1、提高行政管理认识。应始终坚持以业务为中心,以行政管理为保证,一手抓业务开拓,一手抓行政管理监督。要提高思想认识,把创建和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当做大事来抓,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创建和完善机制,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谁主管,谁负责,一把手总负责”的工作要求。2、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制度,健全行政管理机制,进一步整章建制。一是要合理确定岗位,基层银行要根据自身业务开展情况,严格岗位分工,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必须实行岗位分离,以达到相互制约,预防风险的目的。上级行也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业务特点,业务规模大小,提出多种不同岗位设置方案供基层参考,加强岗位设置的指导。二是要明晰职责,要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以及应承担的责任,使每一项业务环节都纳入控制过程。三是要建立规章制度,坚持实行制度在先、学习紧随其后、业务最后开办的模式,根据“授权有限、相互牵制”的原则,按照全面、具体、精炼、有针对性、便于操作的要求,不断完善制度。要按照业务的项目建立健全制度与操作规程,避免不同管理部门在同一业务不同环节上制度与操作规范的脱节或者矛盾。四是要建立管理流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突出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和重点部位,以推动基层行经营管理的明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