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二、找出文中通假字三、一词多义1、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舜发于畎亩之中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空乏其身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所以动心忍性5、人恒过五、古今异义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所以动心忍性3、入则无法家拂士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管夷吾举于士6、舜发于畎亩之中六、划线句子翻译七、文中重点内容讲解1、文章主要内容解读:2、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就这一中心论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5、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八、中考专项练习(一)1、填空:文中的第一段属于论据。作者从个人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的方略,最终提出了“”的中心论点。(4分)2、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3分)答: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答: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答:10.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开篇运用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因为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的经历相似,都是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三)24.事实成才治国生于优患,死于安乐(4分)25、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3分)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二、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