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和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利用论点、论据知识来把握整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正确诵读文言文的习惯。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3、明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一深刻道理。教学难点:1、翻译全文,理解文意。2、读准读好,背会背熟。教法:导读引背,引导学生探究写法、领悟文章主旨。学法:自主读译记诵,分组交流探讨与合作诵读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学习文学常识1、出示以下“孟子语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尽信《书》,不如无《书》。以上这些至理名言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些话都出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圣贤之口。这个人与孔子齐名,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看孟子像)2、资料简介(文学常识):以检查对孟子和《孟子》的预习情况的方式进行。(过渡语)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1/5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天。预习题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其为(亚圣)。《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明确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投影显示: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畎亩()傅说()胶鬲()拂乱()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分组练读:两人互读;组内轮读。4、全班练读:男生齐读第一段;女生齐读第二段;第三段:女分读、男分读、男女合读;第四段:齐读。5、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配乐:古筝曲《叹颜回》)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2/5“信”“达”“雅”三个字是文言文翻译可遵循的原则。从文言文翻译的角度来理解,“信”,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侧重在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能进而为规范得体,简明优雅。“信、达、雅”三者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一般说来,“信”是第一位的,“达”、“雅”递而次之。所以,文言文翻译当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才辅之以意译。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各组准备展示本组的翻译内容。)3、学生翻译讲解课文大意。学法:分四组,每组翻译一段,师点拨;(配以板书)组际挑战,互相“点将”,我读你译,你读我译。◇第一段的设计:(学生)先借助“注释”讲历史人物的故事,再翻译句子,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