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学校德育环境中的管理因子“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是学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的培养不能离开学校中各种关系的分析。这些关系就是学校德育环境中的各种因子。学校的管理渗透于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之中。它通过个体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因此,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重视“管理育人”,同样应成为我们关注的主题。一、中外道德教育中的管理因素1我国道德教育中的管理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德育过程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管理因素突出地表现在几个方面。(1)对于德育目的的管理。中国传统德育以“德政”为目的。统治阶级正是利用道德教育来教化人民,以实现社会政治统治的稳固。(2)对于德育内容的管理。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五经》、《四书》一直被奉为经典。这些知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为了探索客观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封建人伦,掌握修己治人之道。(3)对于德育对象的管理。在传统德育思想中,君子是每一个受教育者追求的“境界”。(4)对于德育方式的管理。传统道德教育强调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这些道德原则反映了道德教育的规律。2英美道德教育中的管理因素。国外,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对德育目的的要求不同。以美国为例,在清教徒时代,培养大众的宗教信念是这些学校的首要任务。而后,美国立法明确了道德教育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对学校的道德教育目的也有明确规定。(1)对德育内容的管理。美国的中小学在建国初期,主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督教及其他主要教派的基础知识。20世纪早期,为向移民灌输民主价值观念,学校开始向学生传授一些美德,如爱国、勇气,尊重他人等。英国则历来将学习历代杰出思想家的代表著作作为主要内容。(2)对德育方式的管理。在这一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上,美国人认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个人只有通过高尚的行为才能成为高尚的人;只有通过善良的行为才能成为善良的人;只有通过勇敢的行动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学校不仅要使学生变得更有智慧,而且要使他们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成为有道德的人。为此,他们通过荣誉名录、感恩节集会以及社区服务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爱国、爱劳动和服务他人等价值观念,并立法将学生从事社区服务作为获取奖学金的条件。二、学校德育环境中的管理现状1重智育轻德育。如今,学习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由此,“三好学生”很容易变成“一好学生”。“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在学校非常多见。杜威指出,“道德、理智发展的过程,在实践和理论上乃是自由、独立的人从事探究的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作用,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态度会有潜在的影响。因此,专门道德教育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也含有道德因素。如果只重视这些知识的认知性,而忽视了它们的育德作用。那么知识的学习将严重偏离“德才兼备”的德育轨迹。学校专门开设的正规性道德教育课程,如思想政治课、公民课、时事政策课等,更将陷入被动的境地。如此,知识与道德同步发展的预期性目标,最终将难以实现。有的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未能掌握新时期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长期以来,社会与学校一直推行“服从”、“听话”的教育模式,将“听话”视为好孩子的标志。这种来源于封建等级观念的教育,无形中抹杀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这种教育“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培养“听话”的孩子,在传统的教育思维中,往往通过奖罚的方式来实现。然而,用学生心仪的东西进行奖励,又经常走向另一个极端:时日已久,使学生养成了奢侈、骄傲和贪婪的心理。惩罚特别是体罚是以前我们常用的德育方式,虽然这不利于造就“聪明、贤良、磊落的人”。但这种“s——R”模式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却是屡试不爽。洛克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然而说理、引导、培养习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