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整合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社团活动相整合,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多样化、个性化、社会化,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延伸就业指导的工作触角,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学生社团;整合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024-0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一所高校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教育部决定加大就业状况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的权重,使就业成为一项重要指标,并对就业率造假者实行一票否决。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好坏,不仅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和生源质量,而且从长远看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了高校继招生、教学、管理工作之外的又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在我国已开展近二十年,但只有在近几年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才真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体上各高校发展不平衡,在高校教育中所占比重偏小,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相当多的高校仍未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就业指导全程化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就业形势发展需要,应该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但目前相当多的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培养轻就业的观念,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人员少,工作量大,就业指导工作为简单粗放式,甚至有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就业指导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安排。(二)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就业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指导课缺乏吸引力目前,就业指导教育在实践中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讲授的内容主要以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调整择业心理、做好择业准备等知识点为主。指导教师讲择业的多,讲创业的少,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指导效果不理想。(三)就业指导教育大众化,个性化指导不够据了解,相当多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大多采取大班形式授课,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且教材缺乏,基本上使用同一种教材、一个大纲、一套模式、一个课堂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但每个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就业观念、择业心理、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都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指导效果不理想。据有关部门对武汉地区几所高校部分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表示满意的仅占1.78%;比较满意的占21.56%;认为一般的占57.1%;不太满意的占16.89%;很不满意的占2.67%[1]。(四)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人员紧缺,积极性不高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师资队伍中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数量紧缺,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业化指导。据统计,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2002年多在1∶700以上,2020年则达到1∶1500~2000,有些万人高职院校专职人员甚至不足2人。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多在1∶200左右[2]。且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后,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以及待遇等问题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其缺乏工作积极性。二、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学生社团是具有相同爱好、兴趣、特长或志向的学生自发组织在一起,旨在某一领域实现共同提高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它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发展迅速,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协作性、同化性、传播性等特点,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