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孤寡老人感想关键词:孤寡老人关爱摘要:每年居委会都会组织活动招募义工在春节来临前去探望当地孤寡老人或者到老人院里与老人聊天。这次我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去到了孤寡老人的家里聆听老年人的心声。在通过与他们的聊天中,我对于如何与家里人相处有了更深的领悟,同时也意识到我们更应该多分出时间陪陪我们的家人。正文:春晚里,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感动了许多人,歌词写的十分深情。“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朴素的语言,但是因为描写的场景如此平凡、普通、真实,触动了每个人的心灵。原本在春节前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去探望孤寡老人的我在活动结束后,有太多想法和想写下的东西,由于过多一时无法整理表达,所以一直并未写这篇论文。但在观看了春晚后,受到了很多触动,所以在第二天就迅速提笔写下了这篇论文。春晚里在王铮亮演唱时,屏幕播出了一组照片,是大萌子的爸爸从她一岁即开始给她照相直到如今的三十岁。在我们还小的时候,父母照顾我们,为我们的学习、为我们的成长而操心,而奔波。转眼,孩子们都长大了,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为了更好的发展,或者因为家庭,在外地打工、在外地生活,留下家里的老人或两人互相搀扶过日子,或独自一人空守在家,日日盼望儿女归来。广东由于是经济发展大省,所以很多当地人是留在当地打工挣钱,但由于有时在省内的另外一些地方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仍是在外打工。春节前祖庙街社区居委会组织了一次春节前探望孤寡老人的志愿者活动,我在同学的介绍下参加了。第1页共3页在这一天的探望中,我跟小组另外两位成员总共探望了两个家庭的老人。他们的家或是稍显残旧,或是较为富足,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孩都在外打工,有一位老人的孙女在本地上小学。首先去的第一家是一位陈姓老婆婆,她家是一个普通的小平房,门一打开,里面一览无遗,旧式的木制家具,正方形的小的台式电视,没有专门的厨房,电饭煲即放在餐桌上。老婆婆的爱人因为身体不便,所以在卧室里。老婆婆独自来迎接我们,刚把手上带来的一些日用品放下,嘴边早就想好的客套话就被老婆婆的握手止住了。老婆婆的手虽然粗糙,但是可以感受到手上传来的热度和力量。老人微笑着跟我们说你好,感谢我们能来到家里聊天。当被问到家里年轻人都不在,自己一个人要照顾生病的爱人和年幼的孙女累不累时,老人家笑了笑,说:“不管累不累,日子总要过。”2第二家是一位谢姓的老爷爷,他的爱人在几年前已经去世了,老人的儿子在外地算事业有成,但也正因为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所以十分繁忙,回来探望老人的次数不多,来的时间也短。空荡荡的大房子,只有老人独自居住,除了有时生活上的不便利外,更多的是空荡的房子带来的孤独空虚感。老人有时十分想念在外打工的孩子,但是因为孩子忙,想说的话也不敢说出口,怕耽误了孩子的工作。由于儿子赚钱后给他买的房子在较高档的小区内,左邻右舍来往的不多,老人家有时宁愿做公交车,回到以前居住的地方,和老朋友下下棋,聊聊天。但是大家的年岁见长,一些老棋友或是去世或是不能随意走动。老人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努力工作挣钱,奋斗了大半辈子,不就图个儿女身体健康,家里团团圆圆。但是儿女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老人们虽挂念,却只能把孤单往嘴里咽。天天在家盼望孩子们回家。记得看了一个电视节目,里面的一个厨师师傅在外地,很少有时间回家。他说:“我煮了这么多年菜,教了这么多徒弟,还是煮不出家乡的味道。”而他的老父亲在知道他要回家时,亲自去市场挑菜,到山上找山泉水,花了一整天时间,只为弄出一道儿子最爱的焖鹅。我想,第2页共3页其实那与众不同的味道,应该是家乡的味道、父爱的味道、守候、欣喜。时间都去哪了,不仅是老人家自己的自问,我觉得还在问在那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回家不多的孩子们...